OMO

OMO是顯學,但…

805

・2022/11/04

很多事情都回不去了

一個還在持續中的新冠疫情(COVID-19),徹底打亂了民眾對於生活與工作的認知。為了降低因接觸而染疫,消費者的購物行為被迫由實體店面移轉到電商,而在家遠端彈性的工作習慣(Work from home,WFH),也形塑了在家透過網路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消費行為。


各行各業的線上購物佔比持續上升,許多長輩也因為新冠疫情,被逼得要學會使用網站或App進行購買行為。因此,OMO(Online merge Offline或Offline merge Online)的零售方式在這幾年迅速成為[顯學]。套句電影海角七號的台詞:[山也BOT、海也BOT、啥米攏乎恁BOT],現在甚麼都要搞[OXO],看起來才夠[瞎趴]!



沒有整合,精準行銷只是空花水月

OMO虛實整合除了是趨勢,也現在進行式。早在OMO之前,就流行過跨越線上與線下兩種通路的O2O(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消費模式,而更早之前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顧客關係管理(CRM)]。其實線上線下的整合,是希望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個人化的銷售服務,培養顧客可以透過跨通路的消費,讓顧客可以在官網、APP、門市等不同通路的消費體驗,最終都能獲得一致性的服務體驗。


但宥於觀念與設備的限制,過去經常是將實體、電商分為兩部門,除了造成消費者的體驗流程產生斷鏈與落差,也讓實體門市與電商兩個部門,常為了搶績效而產生內部矛盾。畢竟大家都是要養家活口的,獎金(遊戲)規則怎麼訂,大家就怎麼拚!做功德的事,當然是讓別人先去做。


對經營者而言,只要能有效[整合]各通路特性,了解分析消費數據,讓門市店員和線上行銷同享資訊,消費者體驗也能更為流暢,協助業者在後續可獲得更多忠誠客戶與節省行銷預算的槓桿效益,甚麼方法都可以。而OMO只是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協助,讓這樣的整合看起來似乎更容易些。


然而,整合也不是光出一張嘴就能馬上變出來。如同想要整合[軟體]與[硬體],需要有[韌體]。韌體工程師既要懂硬體還要懂各種低階程式語言,甚至還要協助硬體工程師偵測電路,所以也要懂得如何使用示波器、邏輯分析儀、電表等工具的操作與數據解讀。


在虛實整合的過程中,當然也需要有了解實體門市與電子商務兩者的人來進行整合,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整合]這條路,從來不是簡單容易的。



合腳的,才是你的鞋

OMO虛實整合行銷是件值得馬上投入的項目嗎?當然不是!以前沒有OMO的時候,生意還不是照做不誤?說穿了,OMO只是工具,純粹只是因為科技進步,有了網路,讓早期的[顧客關係管理]的方式,可以做更深入與即時的反應。


既然是工具,就要回歸原點思考。從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角度去思考這個OMO,到底能幫我解決甚麼問題?甚麼時候需要導入?需要多久能達成?員工需要做哪些教育訓練?需要花多少成本(時間與金錢)?每個業者的資源與條件都不同,要思考的問題與輕重緩急自然也不同。


從不及格到及格,可以拿進步獎。從60分提升到90分,會很有成就感。但為了考100分,要花更多倍的精力去鑽研,從整體結果來說卻反而可能是一種浪費。並非追求100分是錯誤,而是環境變化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滿分,而是要有追求持續進步的心態與準備。


管他黑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

各路說法在網路中流竄發酵,只會讓大家越來越患得患失,深怕一不小心就跟不上世界潮流。經營事業並不需要隨風起舞,見到黑影就開槍,而是應該以階段性的方式去進行策略規劃。投資科技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投資的效益有達成?大家都知道要維護顧客關係,比起三不五時用line去[問候]消費者,發優惠訊息,可能還不如在他光臨時所給的一個微笑,或是優化網路介面的使用。


透過科技的應用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即時因應趨勢變化,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為跟風而投資,那結果可能只是讓系統與設備業者賺到錢。最終,自己所得到的,十之八九只是一時的虛榮,以及一套不好用(或是不會用)的系統。


原文授權來自 : 小洪的部落格 之《OMO是顯學,但…》一文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