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寶箱獵人RJ
70
2025年,全球AI生成內容的爆炸式成長,讓「誰擁有AI創作的版權」這個問題成為新聞熱議焦點。從美國到歐洲,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小說,AI工具的普及帶來創作門檻的降低,也引發藝術家、作家、攝影師等創意工作者的集體焦慮與抗議。 當AI能夠模仿甚至超越人類的創意時,內容的歸屬權、利益分配和道德責任,成為全球社會必須面對的全新難題。
2025年3月,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幅由AI生成的畫作以破億台幣成交,震驚全球藝術圈。這一事件讓「AI生成內容的版權」問題首度進入大眾視野。當AI能根據數十萬張人類畫作學習後,自動產生風格獨特的新作品,這些創作到底屬於誰?是開發AI的公司、輸入指令的使用者,還是原始資料的藝術家?
AI創作權爭議三大重點:
AI生成內容目前大多不受著作權保護
使用者、AI公司、資料原作者權益模糊
各國立法進度不同,全球尚無共識
2025年4月,來自全球50多國、超過10萬名藝術家聯合發起「#ProtectHumanArt」運動,要求科技巨頭停止未經同意抓取、學習其作品。許多藝術家控訴,自己的畫風、照片、音樂被AI「學走」,卻無法獲得任何補償,甚至面臨失業威脅。
藝術家們的訴求主要有三:
資料授權與補償:AI訓練須經原創者同意並合理付費。
透明度:公開AI訓練資料來源,避免剽竊。
標示義務:AI生成內容須明確標註,避免消費者混淆。
面對AI生成內容的爆炸成長,2025年6月歐盟正式通過《AI透明法案》,要求所有AI生成內容必須標註來源,且訓練資料需獲得授權。此法案成為全球首個針對AI內容透明度與資料權益的系統性規範,迫使Google、Meta、OpenAI等科技巨頭緊急調整服務策略。
美國、日本、南韓也陸續啟動類似立法,要求AI平台建立資料授權機制,並公開訓練來源。然而,法規落地執行難度高,跨國平台如何協調不同國家法規、如何追溯資料來源,仍是未解難題。
人機共創成趨勢,創意產業尋找新平衡點。無論是藝術、音樂、寫作,AI都在改變創作生態。然而,AI並非全然取代人類,而是提供新的創作工具與靈感來源。未來,唯有在尊重原創與創新並重的前提下,人類才能真正駕馭AI,開創新時代的創意高峰
AI趨勢百寶箱
339 Followers
延伸閱讀
AI趨勢百寶箱
33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