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65
因應政府【食品業者登錄與追溯系統(非追不可3.0)改版】與食安法規持續更新,企業正面臨更嚴峻的合規挑戰,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所有指定規模的食品業者必須建立完整的批號追溯系統,這不僅是法規遵循的基本要求,更是關乎企業存續的重大挑戰,從3萬元到300萬元的重罰,甚至面臨歇業停業的風險,讓這項新制成為食品業界不可忽視的重大議題。本活動聚焦非追不可3.0改版重點,剖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最新要求,並分享批號申報的因應策略,協助企業降低人力與成本負擔,同時提升合規效率,將挑戰轉化為食安管理與營運升級的契機。
新制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九條為核心,要求食品業者不僅要保存產品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來源相關檔案,更必須建立完整的供應來源及流向追溯追蹤系統。最關鍵的改變在於第四項規定:「食品業者應以電子方式申報追溯或追蹤系統之資料」,這意味著過往的紙本記錄時代正式落幕。
新版「食品可追溯性資訊標準」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自2026年起,所有原物料收貨、製造過程、產品出貨,甚至退貨和報廢,都必須載明詳細的批號資訊,這不僅是量的增加,更是質的提升,系統要求各階段批號必須能夠相互勾稽,形成完整的食品履歷鍊條。
新制的懲罰機制展現了政府對食安管制的決心。根據法規第四十七條和第四十八條:
直接違法行為將面臨3萬到300萬元的罰鍰,包括資料不實、未建立追溯系統、未以電子方式申報等。經命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除了同樣的罰鍰外,情節重大時還可能面臨歇業、停業,甚至廢止公司登記的嚴重後果,更嚴重的是,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重新申請,這對企業而言幾乎是致命打擊。
批號申報功能的全面導入,「非追不可」平台的改版重點在於建立完整的批號申報體系。新系統要求收貨、製造、交貨、退貨四大類資料都必須包含批號欄位,並新增了原材料原產地分開申報和複合型原料欄位功能,這些改變看似技術性調整,實際上對企業的資料管理模式產生了根本性影響。而資料勾稽的嚴格要求,新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資料勾稽的嚴格性。系統要求收貨批號必須能對應到製造資料的原材料批號,製造批號又必須能對應到交貨資料的產品批號,這種端到端的追溯要求,迫使企業必須重新檢視整個供應鏈的資訊流管理。
人工方式的侷限性,網頁人工輸入雖然門檻最低,但面對龐大的批號資料量,人工錯誤率高且耗時嚴重。EXCEL半人工匯入稍有改善,但仍需大量人工整理,特別是在資料勾稽驗證階段。自動化的效率優勢,Turnkey介接和API申報代表了未來趨勢。透過連動ERP系統,可以實現系統性資料直接串接,大幅降低人工負擔。根據實務案例,導入食安模組可節省60%工時,再配合PDA+AI技術,總計可節省75%的人工作業時間。
傳統的批號收集依賴人工抄寫或EXCEL錄入,不僅容易出錯,更無法適應現代食品業快速流動的作業需求。特別是在多溫層、多格式的複雜環境下,人工作業的侷限性更加明顯。智能收集的技術優勢,在於PDA+AI技術結合OCR光學字元辨識和RFID無線射頻技術,可以在現場即時掃描批號資訊。這種方式支援離線作業、多格式辨識,並能自動整合到ERP系統或匯出為上傳格式。最重要的是,它大幅降低了人工誤差,提升了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和效率。
新制導入的成本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系統升級成本(ERP模組、PDA設備等)、人力培訓成本(操作流程學習、資料管理模式調整)、持續運營成本(每月申報作業、資料維護等)。雖然初期投資不可避免,但自動化系統帶來的長期效益顯著,以節省75%工時計算,一個中型食品企業每月可節省數十小時的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準確的資料管理避免了違規風險,這個隱性價值更加珍貴。
食安新制雖然帶來挑戰,但也為台灣食品業創造了轉型升級的機遇,透過完整的批號追溯系統,企業不僅能確保法規遵循,更能建立消費者信任、提升品牌價值,在全球食安意識日益提升的趨勢下,率先適應新制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面對即將到來的2026年,企業應該將食安新制視為數位轉型的催化劑,而非單純的合規負擔,透過適當的技術投資和流程優化,不僅能滿足法規要求,更能建構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在食品安全已成為消費者最關心議題的時代,完善的追溯體系不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
想了解詳細內容,立即下載活動簡報
延伸閱讀
流通全視界
2,808 Followers
系列活動
趨勢迎變局:ERP全鏈進化,啟動智慧運營
2025/09/24(三)~2025/11/05(三) 14:00~14:40
流通全視界
2,80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