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本文以一場嘉義田野中的企業拜訪為開端,描繪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缺工困境與人口外移壓力下,如何思索數位轉型之路。文章主角是一位年輕企業主,分享其在世代交接、員工高齡化與人才難尋的挑戰中,逐步意識到自動化與智慧製造的重要性,然而,轉型的核心不僅在於導入設備,更關乎整合、數據應用與員工體驗優化,透過顧問團隊的協助,企業開始運用機聯網與數據分析,打開效率與創新的大門,同時,也發現創造友善職場、關照員工生活,對於留才同樣關鍵,文章強調,數位轉型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從人本出發的變革旅程。
身為一位企業數位轉型的藍圖規劃顧問,我始終相信,每一次探索與對話,都是在為企業點亮未來的星光。
在資訊的霧海中,我們如同引路人,傾聽、洞察,擘劃出一幅幅清晰可行的藍圖。
而這份工作的最大成就感,莫過於親眼見證數位化如何為企業帶來轉變與新生——就像傳道者將希望之光帶到遠方。
以下,便是我最近一次深刻體會到這份使命的真實經歷。
上週,我隨著業務同事 Alex 南下嘉義,拜訪一位年輕的企業主。
高鐵疾馳,窗外景色從都市繁華漸漸轉為一片片盎然綠意,這幅畫面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越南田間為台商服務的記憶。
這家隱身於寧靜田野中的公司,由一位穿著輕鬆的年輕老闆經營。他熱情分享自己接手家業的歷程,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逐漸掌握節奏,與父執輩的磨合、創新,每一個細節中都流露出對未來的深刻期許。
然而,在滿腔熱血背後,也藏著他難以掩飾的焦慮。
當話題轉向「缺工」問題時,他的表情明顯沉了下來。
他提起,日前在區公所辦理文件時,無意間瞥見牆上一張早已泛黃的人口統計表,赫然發現:短短十年間,當地人口竟從五萬人銳減至兩萬多人,且年輕人口大量外移。
雖然工廠內的資深員工尚稱穩定,如同一支「千歲團」,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負荷與即將來臨的退休潮,已成為無法忽視的隱憂。
他坦言,正在思考引進自動化設備,以補足人力空缺。
這場對話,深深印證了台灣製造業當下普遍面臨的困境:人力短缺、產線效率下降、薪資成本高漲、接班與技術斷層等挑戰,正一點一滴侵蝕企業的成長力。
年輕老闆分享,前年終於招募到一位行政新血——一位年輕媽媽。
她之所以選擇加入,不是因為薪資特別優渥,而是因為工廠旁有一間小型幼兒園,方便接送孩子,加上彈性的工時設計與友善的請假制度,讓她得以兼顧家庭與工作。
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也再次提醒我:在缺工時代,企業不能僅靠設備升級來留人,必須從「人文關懷」出發,打造更友善、更有溫度的工作環境。
儲運、產線這些高度依賴人力的環節,唯有兼顧技術與人性,才能真正突破勞動力瓶頸。
我們接著深入討論自動化與智慧製造的可能性。
對於這位剛起步轉型的企業主來說,最大障礙不在於「買設備」,而是「如何整合」。不同廠牌、不同世代的機台各自為政,若無法有效串聯,就無法收集關鍵數據、優化生產流程。
這正是我們專業所在:透過機聯網(AIoT)技術,打通設備資料壁壘,讓企業不再受限於品牌或年代。
再透過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協助企業提升生產效能、降低維護成本,真正踏上數位轉型之路,為未來競爭力鋪路。
返程的高鐵上,我對 Alex 說:「我們幫這些企業解決的不只是效率問題,更是讓他們心安,讓員工輕鬆。」
Alex點點頭,窗外的田野夕陽染成一片金黃,像是某種象徵——微光,正在悄悄點燃。
面對儲運進出、總部運營、高效生產各大領域的勞動力短缺挑戰,我們的角色不只是顧問,更是同行的引路人。
因此,企業在積極尋求自動化、智慧化的同時,更應關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與策略來優化員工體驗,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環境。這不僅能提升員工的投入感,更能從根本上緩解缺工的困境,讓企業在變革的時代中穩健前行。
這一趟嘉義之行,不只是一次業務拜訪,更是深刻地看見人口結構老化,對企業衝擊的深刻思考。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唯有不斷創新、持續進步,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場變革的洪流中,我們深信:只要有方向、有勇氣,就能用數位之光,照亮企業的未來。
留言賺K幣:如果有AI助手,想要幫助您解決那些方面的困擾?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流通全視界
2,686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686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