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莊馥綺
78
在智慧製造的轉型浪潮中,物聯網(IoT)不只是收集數據的工具,成熟的 IoT 應用應該是深入工廠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從機台運轉監控、品質管理到決策優化與排程調度,全面推動製造業的數位轉型。
談到 IoT 物聯網,你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安裝感測器、連上網」嗎?其實,物聯網不只如此。IoT 的深層意義,在於建構一個從感知、整合、分析到執行的完整智慧閉環,透過高密度的感測與資料串聯,完整呈現「真實現場」。
智慧工廠的運作,不是只靠單一感測器或孤立的數據點,而需要透過全場域感知。舉例來說,當空壓機異常,就算生產機台正常運作,仍然會拖累進度。
因此, IoT 物聯網首先要整合全方位的 OT 設備數據,除了生產機台(各式設定參數、感測器數據),還必須納入檢測機台(品質檢測、進料檢驗),以及廠務機台(空壓系統、烘料機等)等周邊設備。
不過,想要「透視」生產線,還需要更多機台之外的數據,也就是「機台的一日生活」。比如,從開機、報工、調機或試模、下料、異常和排除進度,每個階段資料都藏在工單、品號、材料等IT數據中。特別是,非運轉期間(如待料、停機)的數據,對於成本管控和減少浪費,至關重要。
所以, IoT 物聯網的核心意義,在於連結資訊技術(IT)和營運技術(OT) ,推動兩者的深度整合與融合,這也是數位轉型的核心技術。
延伸閱讀:
IoT怎麼推進工業4.0/智慧製造?推薦閱讀:三大架構,完整認識IoT物聯網基礎
圖:Freepik
但收集這麼多數據,目標又是什麼?企業經常陷入迷思,以為數據越多越好。其實,數據並不等於價值。數據資料要能成為管理依據、營運指標,才是IoT物聯網對智慧工廠的最大價值。
關鍵在於:數據的品質與應用方式。
良好的數據品質,必須以「細」(涵蓋範圍小)、「精」(取樣頻率高)、「準」(誤差極低)為原則,完整記錄設備開關機、派工、調機、報工、異常等全生命週期行為,才能洞察「非運轉期」潛藏的成本損耗。
許多工廠的OEE看起來漂亮,但其實忽略了上下料、檢查、換模、等待指令等「黑洞期」,這些看不見的時間損耗,便是影響整體效率的關鍵。
不只要用 IoT 物聯網收集精細數據,還要善用數據做決策,因為「數據只是手段,創造價值才是目的」。企業往往只關注收集數據,卻忽略數據品質不良,連帶影響決策。
透過 IoT 物聯網,目的要讓製造現場「可視化」,例如,感測器的原始數據,可以轉換成健康檢測指標;從部件加工的特性曲線,估算出加工健康指標。這樣一來,才能達到「透明化」,搞清楚問題在哪裡、為何會發生。
常見情況是工廠仍然人工報工,因此常有遺漏或浮報,失真的數據又導致決策誤判與效率低落。裝再多系統,都是垃圾進、垃圾出(GIGO)。
導入自動化感測、即時上傳,不僅避免錯誤,也能保證時效,讓每筆數據都能用來追因與改善。 IoT 物聯網的數據價值,就在於讓數據具備「即時、準確、可驗證」,作為持續優化的基礎,才可能達成精實管理。
圖:就享知
以實際案例來看,傳統製造工廠的常見痛點,包括參數靠經驗微調但不穩定、報工數據有誤導致決策偏差、改善總是治標不治本。
「老師傅不在,良率就掉」的現象,反映出製造業高度依賴人工、低度依賴數據的製造模式。
當參數調整只靠經驗,等於把良率交給運氣。但透過IoT串接各種感測器數據,例如溫度、壓力、振動頻率等,再加上每筆派工、調機、操作時間等,我們就能拆解表面錯誤,找出根本原因。
進一步,把機台參數與品質結果記錄下來,訓練成AI模型,透過AIoT串聯,還可以打造「數位老師傅」,自動推薦參數組合、比對設備狀態,讓新手也能穩定上機、降低不良率。這種知識的數位化保存,才是真正解決人員流動高、少子化的挑戰。
延伸閱讀:
設備故障突然發生,也是常見痛點,製造現場常可見到:螢幕跳出一堆錯誤代碼,人員只能靠經驗試誤,效率低落且風險高。但實際上,很多機台在故障前幾小時,就會出現異常,只是人眼無法察覺。要如何達到預防性維護,減少產線中斷、停機待修?
IoT 物聯網即扮演關鍵角色。
即時數據採集與監控:IoT物聯網技術能全面性地收集即時、準確、可驗證的數據,包括設備的健康指標、震動、溫度、運行狀態等關鍵參數,做到即時監控。
早期異常偵測與通報:透過IoT物聯網建置的「感測網路」,在異常值出現時即時捕捉,例如設備過熱前採取保護措施,避免突發停機導致產線停工。當感測器偵測到異常,也能即時警示,實現智慧通報。
快速診斷與處置:透過數據偵測和釐清停機原因,管理人員可以快速診斷問題並及時處理,減少試誤損失。
數據驅動的維護決策:長期累積的IoT數據可建構大數據模型,用於未來設備的預知保養/預測性維修,進而提升良率並穩定生產能力,並描繪出設備的健康趨勢,讓維護團隊提早安排規劃。
圖:就享知
製造現場裡,原本設定好的排程計劃,常因人員請假、原料延誤或設備異常而被打亂。如果產線人員缺乏即時應變調度的能力,就容易陷入錯誤決策與排程混亂。
這時,IoT物聯網可以讓機台運作狀態、健康指數、剩餘產能等資訊即時回傳,當急單插入或異常發生時,有助於快速調整生產策略,進行先治標後治本的彈性安排。
IoT提供的即時、真實數據,讓我們快速確認機台和工單狀況,進而立即調整派工。反之,如果生產進度仰賴人工詢問或紙本記錄,導致資訊不即時,就更難應變處置。
總體來說,IoT物聯網不只是「連接設備」,而是透過穩定的數據收集、持續分析、管理應用,讓原本依靠的「經驗導向」,走向有數據的「智慧化導向」。
這些數據不應該各做各,需要有邏輯地串起來。例如,工單是「因」,加熱器的設定值是「果」;溫度的實際表現是另一層「果」,而產品品質又是下一層的回饋。讓關係鏈可視、透明、可預測、自適應,才能回推源頭找出生產卡點,透過數據優化決策,往 AI 智慧生產與管理邁進。
延伸閱讀:
IoT結合AI,要怎麼全方位走向智慧生產與決策?推薦閱讀 一文完整掌握AIoT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24 Followers
系列活動
《工廠智先鋒》數智解缺工,創工廠新生產力
2025/08/06(三)~2025/11/07(五) 15:00~15:30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24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