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減負 ≠ 提效:95%的AI導入都失敗,那成功的5%是怎麼做?

2025-10-09

95

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人人都在用 ChatGPT 節省時間,從學生到上班族都驚呼「AI 好神!」但 MIT 最新報告卻揭露殘酷現實——高達 95% 的企業導入 AI 後,財務回報幾乎為零。究竟問題出在哪?AI 真的是泡沫嗎?還是企業少了把「個人減負」轉化為「組織提效」的關鍵環節?

至今,生成式 AI 已經席捲全球,幾乎人人都用過 ChatGPT,不論是學生寫報告,還是上班族整理簡報,大家都驚呼:AI 幫我省下好多時間!


但 MIT 最新的報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顯示:儘管企業在生成式 AI 上投入數十億美元,仍有 95% 的 AI 導入在財務回報上幾乎沒有成效。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 AI 真的只是泡沫嗎?


其實,連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也公開認為,

AI 有可能正處於泡沫期


他曾說:”When bubbles happen, smart people get overexcited about a kernel of truth … Are we in a phase where investors as a whole are overexcited about AI? My opinion is yes.”


Sam Altman表示AI 有可能正處於泡沫期,圖源:youtube


減負的小李:AI 讓他輕鬆,卻沒讓公司更好

故事主角小李,本來要花三小時寫報告,結果用 ChatGPT 半小時就完成。省下兩個半小時,小李心情大好 ── 去喝咖啡、滑手機、悠閒一下。


有人會說:小李偷懶。

但其實,小李沒有錯,他只是善用了 AI 減負。真正的問題是:公司沒有機制,把「小李的快」轉化成「組織的效益」。


MIT 報告中提的 Shadow AI(影子 AI) 就反映了這個現象:員工私下用 AI 工具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卻無法讓公司層級看到效益。


這就是為什麼 95% 的 AI 導入,最終沒帶來損益表上的利益。


減負 ≠ 提效:少了流程、系統與機制

要從個人效率提升,跨進公司層級的提效,需要三道關鍵環節:


1. 流程再造

省下的時間必須嵌進流程中,才能縮短整體週期。例如:報告更快完成 → 審核流程也要跟上,才能讓整體速度提升。


2. 系統串接

單點 AI 工具若不能串接 ERP、MES、AIoT 系統,那就只是孤立的效率提升。


3. 組織機制

減負後的時間,要透過績效或獎勵轉化,員工才會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在高價值任務,而不是摸魚。


如果缺少了這三道環節,AI 就只能讓員工「爽」,卻無法讓公司「強」。這也呼應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海水退去,才知道誰沒穿褲子。」套用在 AI 上,就是 MIT 報告裡的 95%。那些沒有把減負轉成提效的企業,看似跟上潮流,浪潮一退就原形畢露。


MIT 報告的發現摘要

MIT 在該報告中指出:真正能從 AI 中獲益的企業,關鍵 不在模型多厲害,而在於是否重新設計流程與組織。


換句話說,AI 本身不是魔法;真正的魔法是把「省下來的時間與數字」,轉換為組織可用的效益。


提效的關鍵:數字化的模擬與試算

那麼,企業該怎麼把減負變提效?答案就是 模擬與試算,例如:


 流程模擬試算

如果客服回覆時間從 10 分鐘降到 2 分鐘,一年能省多少工時?能不能處理更多客服需求?


 人力模擬試算

如果研發效率提升 20%,專案週期能縮短多久?能否減少加班、同時接更多訂單?


但僅靠模擬與試算仍不夠。它只能告訴你「哪裡省了多少」,卻無法保證公司真正提效。真正要把效益最大化,就要回到 水桶理論:構成一個組織或系統的各個部分往往強弱不一,而最薄弱的部分(最短的木板)決定了整個系統的能力。


也就是說,若我們把 AI 減負用在最關鍵的 瓶頸點,那整體效益才能被拉高。

因此,要做到:「找瓶頸 → AI 減負 → 瓶頸被紓解 → 整體效益提升」。


這才是正確的提效路徑。但這只是開始,接著透過持續改善逐步累積成 自我增強的創新正循環,才能讓企業真正跑起來。


競爭力的來源:AI 驅動的創新正循環

企業的競爭力,不只是來自單點工具,而是能否催化成 可持續的正循環。導入 AI 成功後,會引發四個連鎖效應:


1. 員工感受到支持與進步

減負不只省工時,也是一種信任與成長的訊號,提高員工投入感與留任意願。


2. 員工時間被釋放

當工作有餘裕,員工才有空思考、創造,而不是被日常任務綁住。


3. 新的創意得以實現

有了空間,創意與流程優化才能落地,組織逐步形成「創新飛輪」。


4. 企業積極以 AI 提效

利用數位流程、工具串接與瓶頸優化,效率與產能穩步提升,最終進入可持續增長。


這樣的正循環,才是 AI 從「減負」真正走向「競爭力」的核心路徑。


AI泡沫化,圖源:High Growth Investing


案例:智慧刀把 × 雙AI 驅動

在 CNC 機加工這個行業,刀具成本機時/產量 就是典型的瓶頸。若刀具出問題、報廢率高,就會浪費材料;但若進給不夠快、加工時間變長,又會拉低機台產能。智慧刀把的導入,正是針對這些瓶頸所設計的:


 即時檢知:斷刀或崩刃即時停機,避免材料與機時浪費。

 壽命預估:適時更換,不提早換、不延遲換,降低浪費。

 動態回控:負載過大 → 自動降低進給速度、提高主軸轉速 → 保護刀具;負載過小 → 自動提高進給速度 → 提高產能。


背後是 工業機理 AI + 管理機理 AI 的結合,形成 雙 AI 驅動的 AIoT,因為它切中了行業瓶頸,所以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減負(避免浪費)

 提效(提升產能)

 再造(成為競爭力)


結語:跨越 AI 個人使用的鴻溝

MIT 的報告提醒我們:95% 的 AI 導入失敗,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導入的方式與組織結構不對。


 AI 減負,是起點。

 找出瓶頸,才能真正提效。

 將改善轉化為正循環,才能維持競爭力。


AI 的價值,不是讓小李多喝幾杯咖啡,而是能讓整個公司變快、變強。


從智慧刀把案例我們看到:當 AI 被整合進流程與組織,它才能真正走出「幫忙寫簡報」,走進「提升損益表」


而你的企業,是還在裸泳的 95%,還是已經穿上褲子的 5%?


參考資料:MITTheAIGRIDfuturism

Frank開講

236 Followers

1. 分享關於智慧製造與智慧機械,雙引擎合力以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相關技術,經驗與案例交流。 2. IT+OT深度融合,透過全方位數據與創新應用,以工業機理與數學模型,搭配管理機制,讓製造業企業得以隨時適切因應內外部的快速變動,永遠保持在當下最優化,以此達到企業數位優化,進而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
知識主題
AI企業應用
AI科技新知
IoT物聯網/機聯網
智慧製造&工業4.0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