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學的 5 大留才策略:從員工流動率到向心力

2025-11-10

240

多數企業口頭上稱「人是最重要的資產」,實際卻將員工視為可替換的零件。員工離職的原因看似多元,但核心問題往往是:組織未能運用正確的策略,讓員工感受到被理解。 本文將提供五大實用策略,教導企業如何從新人報到、職涯發展、價值觀落地、參與決策到溝通文化,全面「看見人」、理解員工的動機與偏好差異。目標是打造更有黏著力、能有效降低流動率、讓人才「在心」而非僅「在職」的卓越團隊。

多數企業嘴上說「人是最重要的資產」,實際卻把人當可替換零件。

招募預算永遠充足,留才策略卻永遠「還在討論中」。


根據 Gallup 的調查,全球僅 21% 的員工對工作有投入感;同一份報告指出,缺乏向心力的團隊,其生產力平均下降 18% 以上。換句話說,你花了大錢請人來,結果他每天只用七成靈魂在上班。


員工離開的理由看似多元──薪資、發展、主管、文化──但核心往往一樣:沒有運用正確的策略,讓人員感受到自己有被理解。


Emergenetics 的價值正是在此,它提供一個「看見人」的語言系統,讓組織能真正理解員工的動機、偏好與行為差異。


本文將提出五個技巧,從新人報到到溝通文化,教你如何用 Emergenetics 打造更有黏著力、更能留才的團隊。


策略一:別讓新人報到變成「試用期生存遊戲」

新人前 6 個月離職的機率高達 31%(人力銀行 2020 調查),而多數企業仍以為「教育訓練手冊+一場迎新簡報」就能讓新人融入文化。

結果是:主管忙著追績效,新人已經在預約下一家面試。


想提升新人留任率,就要從「理解」開始。

透過 Emergenetics 報告,你能在第一天就知道這個人是偏向內斂還是外放、理性還是直覺。對表達第一區的新人,不要逼他在全體會議自我介紹;對表達第三區的新人,則應給他舞台去連結他人。


看似細節,卻是文化信號。當員工在報到第一週就感受到「公司願意以我的方式理解我」,他對組織的信任與認同就開始累積──這,比任何 Welcome Kit 都更能留下人。


一句話總結:入職不只是「試用期」,而是「信任建立期」。

你不僅要教他怎麼做事,也要告訴他「這裡有人性」。


策略二:把發展機會變成留任誘因,而不是 HR KPI

很多企業誤以為「開課很多=人才發展」。

實際上,員工最怕的不是沒課上,而是上了一堆「跟自己無關」的課。


Gallup 的研究早已指出:員工若感覺組織關心他的職涯發展,留下來的機率會翻倍。問題是,大多數主管並不真正關心「發展」,他們關心的是「報名人數」。結果培訓成了 KPI 打卡活動──熱鬧一時、毫無餘溫。


這正是 Emergenetics 洞察的用武之地。不同思維偏好的人,成長的動力完全不同:

  • 分析偏好的人想看到能力被量化、績效被證明;
  • 人際偏好的人渴望被引導、被看見;
  • 結構偏好的人要明確路線圖;
  • 概念偏好的人則需要挑戰與創造空間。


當培訓能對應這些偏好,發展機會才會成為真實的誘因,而不是「公司又逼我上課」的壓力源。


說得更白:員工想成長,不代表他想上你的課。

他想要的是,你能協助他把學習和人生連起來。


策略三:讓價值觀落地,而不是貼在牆上的口號

每家公司的牆上都貼著「誠信、創新、團隊、共好」。

但當員工被主管公開羞辱、被績效制度磨光熱情時,這些字只會變成笑話。


Emergenetics 提醒我們:價值觀不是「對錯」的選擇,而是「偏好」的差異。對結構偏好強的人來說,價值觀體現在「制度的公平」;對人際偏好強的人而言,價值觀則在「人被如何對待」。企業若無法理解這些差異,就會用單一標準強塞所有人──最後不是塑造文化,而是製造疏離。


Z 世代員工尤其敏感,他們不在乎企業說什麼,而在乎企業做什麼。他們要的是能產生連結的價值觀,而非一份對外包裝。

所以,別再把價值觀掛在年度簡報裡。


讓它出現在具體行為中:

  • 當員工拒絕加班時,主管是否仍給予尊重?
  • 當提案失敗時,公司是否容許再試?
  • 當同仁遭遇困難時,團隊是否有人願意撐?


價值觀從來不是文字,而是行動選擇。

尤其在壓力下,企業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替實際的文化背書。


策略四:給員工參與決策的權力,才算真正的信任

很多主管嘴上說「我們鼓勵員工提出想法」,實際卻只在員工提完想法後補一句:「但這不在今年的計畫裡。」

這不是開放,這是偽民主。


真正的參與,是把員工放進決策過程,而不是邀他們「聽結果」。Amy Edmondson 提出「心理安全感」的概念:當人覺得自己不會因為發言被懲罰,創意才會出現。反之,組織的沉默比錯誤更可怕。


在 Emergenetics 的團隊工作坊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組合──分析偏好的人提供邏輯框架、概念偏好的人丟出創新點子、結構偏好的人補上執行流程、人際偏好的人維繫氣氛。


這才是真正的多元決策。


但前提是,主管願意放手。願意讓團隊「參與」,而不僅止於「執行」。


跨部門專案不該是政治試煉,而該是文化演練;當員工在討論裡感受到被重視,他不只是被雇用,而是被信任。


一句話總結:參與感不是「福利」,而是「動力」。被動聽命的人會做事;被信任的人,會創造價值。


策略五:讓溝通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非緊急救火的手段

企業最常見的幻覺是:「我們開了很多會,溝通一定沒問題。」

但現場真相通常是:開會多,理解少。


會議成了表演場──外顯的人主導話語,內斂的人靜默旁觀。最後大家走出會議室,心裡都在想:「那這次到底決定了什麼?」


這就是 Emergenetics 在溝通上的提醒:不同偏好,接收訊息的方式完全不同。分析偏好的人想聽「數據與邏輯」,人際偏好的人想聽「關係與情感」,結構偏好的人要「具體步驟」,概念偏好的人則在找「願景與意義」。


所以,有效的溝通不是「一次講給所有人聽」,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他的頻道裡接收訊息。否則,你以為自己講得很清楚,其實只是「清楚地被誤會」。


真正成熟的組織,是把溝通變成文化,而不是危機應對。當溝通順暢,誤解減少,信任累積──向心力自然不需要「打造」,它會自己長出來。


運用留才策略之前,先學會「看人」

企業永遠在追問:「怎麼留住好人才?」但更根本的問題是:「你真的了解你的人嗎?」


Gallup 調查顯示,當員工覺得主管懂他,他的投入度會提升 3 倍。


而 Emergenetics 的精髓就在於此──讓管理者用數據與語言,看見每個人的獨特運作方式。它提醒我們,留任不是福利戰,也不是情緒勒索,而是一種深層理解的能力。


企業若能從「理解人」開始,才能談「留下人」。否則,不論加多少薪、辦多少活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安慰劑。


想讓你的團隊不只是「在職」,而是「在心」?


從 Emergenetics 開始──理解思維,翻轉關係,讓向心力成為企業文化的底色,而不是口號。


原文出處:譽耀科學

全腦思維Michael博士

269 Followers

全腦思維偏好Emergenetics(EG),是一套結合了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的工具: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 EG重新解構了我們每個人平常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決策的價值觀。 當我們把EG應用在平常的職場、溝通、團隊協作文化上時,你將可以打造一個專屬於你團隊運作的白金法則:用他人想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知識主題
經營管理
人資管理
職場健康
領導力與團隊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