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吳欣珊
1k
工廠生產時,最害怕的是生產流線卡關,往往生產進度及產能不如預期,還得花大把的時間解決問題,要讓產線能夠順暢執運行,有3個重點是在投產時應該要注意的...
一般來說,會先產出生產排程計畫,計畫會明確列出何時開單、投產數量、預計投產日、預計結單日、各站點預估操作時間及每日預估產量,這些計畫項目在投產前就有大概預估值,希望的狀態是照著生產排程規劃執行,更好的狀態是提早完成達到預估產能且沒有過高不良率。
生產前,設備工程師會先操作機台確保設備可以順利運作,包括產線的電力是否足夠、確認sop操作步驟有無錯誤、臨時新增站點設備設置操作等等。有些產線零件或配件生產線需要在無塵室內進行,額外注意場地的溫度及濕度要維持在控制值以內。設備根據維護時間需把排程時間排開,畢竟開始投產後有時間壓力,在趕產能的狀態下被通知機台維護,生產進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對於如期交付訂單來說是有風險的,設備定期檢修這件事情,要盡可能地排在生產排程之間,進而掌控即時機台生產狀況。
人員是相較之下較難控制的因素,零配件操作步驟簡單,只需要使用機台按鍵操作,產能的時間是固定在機台上,投產狀態會比較穩定,也方便計算每個工件產出時間,較花時間的可能是更換模具,新手跟舊手的差異在更換快還是慢;但若是需要人手動組裝,或零配件完成步驟較繁複的時候,在sop上就要多加著墨。
Sop寫給產線人員作為依據,人員若照著sop就能將當站工作完成的話,對於管理者來說可以更加自由運用時間,同一步驟做久了,熟悉的情況下也能加快組裝速度,對於生產時的進度掌控也能更加精準。投產前,sop理應是已經完全寫好,在開線前配給各站人員確認當站要操作的內容,避免開始組裝時因不熟練而頻頻打斷生產。
一個順產的生產站點理想狀態是:每步驟的時間差不多一致,一個站點進行至下一站的時間都是相同工時,一方面方便計算出固定時間內最大產能,另一方面可以觀察是否能穩定產出。但通常安排需要不斷嘗試配置,端看產品的加工複雜程度而定。
若產線多為機台進行生產,只要計算個別機台產出時間,並安排合理人員進行操作配置,或許有機台生產快慢問題,例如第1站機台步驟生產5分鐘,第2站機台生產10分鐘(瓶頸機台),這樣的生產狀況容易造成2號機台堆貨,後面產能出現停滯狀況。合理作法是第2站增加一個相同機台,若預算不足就增加人力手動製作,雖然速度比不上設備,但至少有一定產量,避免後面進度卡關。但若是手動組裝較多的產線,會與個人組裝速度有關,這需要管理者去時時觀察組裝狀況,並適時調度人員配置,調整成每個站點盡量相同工時,以維持生產流線不間斷。
維持一定時間內產出的最大產能,是最後能否依循生產計劃的關鍵。而生產時如何管理得當,也脫離不了人事時這三大要件相互配合,如何管控好這3個要素,將是生產時能遵照進度執行的重要關鍵。
製造搜查線
95 Followers
製造搜查線
9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