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青少年被標成大猩猩?AI科學家李飛飛:非惡意的錯誤更讓人不安

2024-04-15

李飛飛(天下文化出版)

就享讀好書

677

2015年,Flickr自動生成的圖片標註,將一位黑人男子威廉標成猿猴,掀起巨大憤議。獲選「2023時代雜誌百大AI影響力人物」的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李飛飛,談起身處人工智慧革命第一線的觀察,她認為,這些錯誤起因包括資料集不夠多樣化,演算法並未經過充分測試,以及決策過程值得質疑。

AI可能一念為善,一念為惡


「猿猴」?我的老天啊。


這是Flickr(隸屬於Yahoo的圖片託管服務)在2015年5月自動生成的標注,但標注的是56歲黑人男子威廉的黑白肖像照。


民眾之間迅速掀起一場義憤,但這還只是Flickr新技術一連串錯誤的開端,像是後續曾把一張達浩(Dachau)集中營大門的照片標成「叢林健身房」,也曾再一次把人標成「猿猴」,只不過這次是一名臉上塗著彩色粉末的白人女性。出錯的不只有Yahoo;時至六月,Google的Google相簿也惹出類似的爭議,把兩位黑人青少年標成「大猩猩」。


短短幾週,原本殆無疑義的圖像分類成功故事,忽然變得有點一言難盡。


那些錯誤絕非出於惡意,但這麼說實在算不上安慰,因為如此一來,可見問題更令人不安:錯誤起因包括了資料集不夠多樣化(包括ImageNet在內),演算法並未經過充分測試,以及決策過程值得質疑。


如果網際網路上的日常生活景象主要就是白人、西方人、還通常為男性,我們得到的技術也就很難用來了解其他類型的人。這無可避免地導致記者兼評論員克拉克(Jack Clark)所謂AI「男山男海」(Sea of Dudes)的問題:科技行業的組成不夠多元、缺乏代表性,使得演算法在無意之間出現了偏見,只要遇上非白人、非男性使用者,就表現不佳。


克拉克的文章於2016年發表在《彭博商業周刊》,後續也有愈來愈多人加入對話,共同討論AI如何一念為善(支持殘疾人士、追蹤森林遭到砍伐摧毀的情形,以多種新的方式保護人類生命),但也可能一念為惡。


李飛飛曾任Google Cloud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2023年被時代雜誌列入百大AI影響力人物,並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圖⎹ Stanford University



科學家的憂慮:我們如何避免AI造成不公平

我回想起當初還在辛苦打造ImageNet的那些年,就算是當時那些最具創意、即興揮灑的我們,基本上也對這樣的問題一無所知。


十年前,在Google與維基百科的組織下,關於這個世界的內容爆炸般成長,似乎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可以望見人類生活最真實的面貌,而不只是像電視或報紙那些傳統媒體狹隘的匆匆一瞥。當然,在某種程度上,Google與維基百科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然而,雖然這樣呈現的面貌極其生動、我們也對此深懷期許,但這樣看到的景象與真正完整的全貌卻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是個我們早就該面對的問題,但光是像這樣的對話,還不足以讓我心裡的工程師覺得滿意。雖然當中的問題顯然有一大部分在於資料集不夠平衡,但也還有其他無數因素得加以考慮。演算法的模型呢?受到這些資料影響的演算法當中,是否還隱藏著尚未發現的架構弱點?用來輔助訓練過程的學習技巧,會不會也有問題?目前看來,不僅問題的數量比答案更多,比例還愈來愈不平衡。


時至今日,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革命與不平等,仍持續深受討論。圖│iuriimotov/Unsplash



黃仁勳也投資的AI4ALL 

這些問題也沉甸甸地壓在魯薩科夫絲基的心頭上。在這個男性占絕大多數的領域裡,我們兩個身為相對少數的女性,多年來可說是惺惺相惜,對於女性做AI研究這件事,種種不愉快的體驗也極為相似。


等到2010年代中期,她實在覺得受夠了,決定要不做點什麼,要不就徹底離開學術界。她最後選擇了前者,而我們也決定攜手合作。


我們意識到,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常常是經過多年的醞釀,只是我們在過程中一直沒有感受到;因此我們決定精挑細選一批九年級和十年級女孩,為她們開設史丹佛人工智能實驗室課程。


這個為期兩週的AI速成班緊湊扎實、絕不輕鬆,但也向所有在場的人證明,雖然歷史上女性似乎被排除在這個領域之外,但其實只要投入少到讓人意外的資源,就足以讓她們相信自己也可以。事實證明,這個想法大受歡迎,如同滾雪球一般發展成一個全國型的非營利組織,擴展到北美各個校園,也不斷擴大其使命。很快地,我們就開始將類似課程提供給其他邊緣群體,納入了有色人種、經濟弱勢等等。


過了短短幾年,這項計畫正式命名為「AI4ALL」,甚至還吸引到一些資金投入,其中一輪改變一切的投資,投資者就包括了梅琳達.蓋茲(Melinda French Gates)的樞紐創投(Pivotal Ventures)與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個世代才能完成,目前只能說是跨出了一小步,但它就是一個開始。而且,看著這整個產業在追逐AI未來的時候常常是恣意妄為而缺乏省思,現在這個發展也能稍稍令人感到寬慰。


本文摘自《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



李飛飛親筆撰寫的回憶錄《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細數她參與人工智慧開發第一線的歷程與觀察。



就享讀好書

210 Followers

精選好書這裡讀!吸取第一手好書訊息,共讀精彩內容

書籍介紹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回憶錄!《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技書籍、Amazon編輯選書

知識主題
AI科技新知
缺工議題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