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生產力,別讓大腦陷入封閉迴圈!Google專家教你上線時間管理術

2024-09-12

216

現代職場人典型的一天——收件匣隨時湧進十萬火急的信件、Line群組有留言等著回,大大小小的會議要開……好不容易加班趕完工作,回到家還有家務要做、小孩功課要看、狗狗等著遛。但就像電腦有上線時間與停機時間,人也有「上線時間」(進入心流、生產力全開時段)和「停機時間」(徹底放鬆、好好休息的「Off」時段),Google生產力專家提醒,學會上線時間管理術,才能不被時間追著跑。

把時間投注在開啟與閉合迴圈

生產力=願景+執行力

自從工業革命強調個別勞動者的產量與生產線各項指標以來,人們始終關注於生產力(Productivity)的效率和產出兩大層面。無論如何,最富生產力的個人實質上同時具備兩種重要特質:願景(Vision)與執行力(Execution)。


試想一下你大腦中不斷「循環」的任何事—某個構想、你要購買的某樣物品、「掛念」的事情、一項洞見、下一個步驟、得要告訴別人的話。


願景就是我們開啟更多新的腦內迴圈—包括融會貫通各式想法、種種事物將獲得理解,你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事項之間的關聯性(發揮創意),或是想出一種新的解決難題方法。執行力就是我們閉合這些腦內迴圈——完成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事情、逐步完成步驟、落實自己的願景。


懷抱不凡願景的人會在腦中開啟許多迴圈。有卓越執行力的人則使腦內迴圈閉合。高生產力的人既有願景、也將之付諸實現。比方說,尋思如何為團隊化解問題時產生出色的想法,就是開啟迴圈。告知團隊實踐該構想的方法,就是閉合迴圈。你的時間就是投注於開啟與閉合腦內迴圈的循環之中。


許多人困於封閉腦內迴圈,沒時間為自己開啟新的思路。他們具有執行力但缺乏願景。還有的人雖能想出許多出色的主意,卻從未能夠具體落實。你必須願景和執行力兼具。倘若你忙於閉合腦內迴圈或完成待辦事項,而未能集思廣益、深謀遠慮、產生新點子或形成具創意的解決方案(開啟新的迴圈),那麼你只符合生產力等式一半的條件。


忙於完成代辦事項的狀態,大腦將陷入封閉迴圈。圖︱Pixabay



從願景到執行力,檢視生產力5C

我曾詢問各企業高管產生最優質想法的地點與時間,他們的答案裡三個首要的時地是①淋浴時、②通勤途中、③從事某種休閒或無關工作的活動時(比如說烹飪或是遛狗)。我們大腦需要這些停機時間,好休養生息和激發新想法。高管們的答案從未包括開會期間或對收件匣進行分類時。在那一類活動中較少有讓新腦內迴圈浮現的空間。


在我們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之前,必須像一條蓄勢待發的橡皮筋,先拉回來,停一下。假如你懂得運用策略,將可把休息時間化為富生產力的時光。


理解腦內迴圈的整個生命週期,對領會願景與執行力的價值很有幫助。在迴圈的生命週期裡,歷經我稱為生產力5C 的循環。我們將在後續章節逐一探究:如何找出能夠開創新想法的放鬆時刻、從哪裡以及怎麼採集新點子,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迴圈併入一個易於追蹤的系統,以確保你能完結或閉合每個迴圈。


讓我們循著迴圈的生命週期來檢視生產力5C:

放鬆:結束工作後,撥出時間遛狗

創造:生出一個出色的想法,適合提交給某個客戶應用於即將登場的銷售活動

採集:你用手機記下這個構想,然後把筆記轉移到清單漏斗(第三課將詳談清單和整個過程)

整合:傍晚時,你整理好隔天要用的清單,並預定翌日上午十時致電給客戶

完結:你與客戶洽談,促使其銷售活動實踐你的創見


這就是新構思(願景)從發想一路發展到確保能夠具體落實(執行力)的循環過程。本書每個相關章節將引導你完備生產力等式的兩大要項。



求取平衡、不再窮忙

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充斥著手持式行動裝置,以為藉由它們可從任何地點處理一切事情,省下許多時間。然而,點一下就能開啟的email 突然使我們覺得有刻不容緩的急迫性。與此同時,即時通訊內容和簡訊如影隨形,不斷地侵擾我們的當下時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些裝置最終使我們浪費掉的時間多過它們為我們省下的時間,除非我們實質上想清楚善用它們的方法。


我們多半也比以往有更多的會要開。試想一下,當你詢問某人或是自己被問到如何度過一天的時間,有多少次你只能回答說,被進度表和接連不斷的會議壓得喘不過氣,甚至沒時間吃午餐或上廁所。這是舊式生產力思維下的老生常談。


我們過度頌揚了這種工作方式。我們讓終日勞頓變成很潮很酷的事情。我們誤以為忙忙碌碌是必然的。我們不斷聽到別人強調他們馬不停蹄,於是覺得夜以繼日很重要,然而這絕不是打造可永續的職場環境之道。


某些最高階主管的行程表並不緊湊,他們把大量時間用來集思廣益、閱讀產業新聞、創造或獨立思考。他們領略到會議與會議之間的開放時間深具價值,並充分利用它們來重新組織和處理資訊。他們深諳,只是獨自思慮問題,可能是推進事情的最佳方式。


我們為什麼要延續忙碌代表成就的老派想法?又為何把參與過多的會議當成一種榮譽勳章?我主張,我們理應求取平衡,以此取代看重勞碌的觀念。


作者專職投入谷歌生產力(Productivity@Google)計畫,從五大部分、20堂課,傳授工作、生活、自我平衡的時間管理術。


把時間當作精力的銀行帳戶

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最有限的資源之一,然而為什麼我們的作為往往像是把時間當成無限的資源?


我們理當省思:接下新的專案要從哪裡撥出時間?新下屬用哪種方式匯報工作較不會占用我的時間?如果我不必參與新的兩週一次的會議,可利用這些時間來做什麼?


如果我們保持這種權衡取捨的心態,便能設定自己的優先事項,並在每回抉擇時刻找出合理的平衡之道。設定界限是可行的。實際上,這是最基本的事情。斤斤計較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是好事。你照樣能夠厚植自己的社會資本,並且成為人人眼中優秀的同事。


我們得像看待銀行帳戶那樣珍視時間。倘若有人索求你銀行帳戶裡的錢,你不會說,「沒問題!這是我的帳號和密碼,你想領多少錢都可以!」那麼,我們為何不同樣看重時間?假如有人要我們開會,多少人會回說,「當然!我有時間!」我們的時間銀行餘額肯定便如此耗光。


就如同每天可花用的錢有一定的金額,我們每日可耗用的「精力點數」也有一定的額度。要把精力點數用於哪裡、可從何處獲取精力、想把它們耗費在什麼地方,全都取決於你自己。特定事情會耗用較多精力點數,而你能運用一些策略來節省精力,或是更明智地善用它們。本書將提供多種策略,讓你能以友善的方式拒絕那些看似值得,卻會榨光你的時間資源和精力點數的事情。


每天可花用的錢有一定的金額,我們每日可耗用的「精力點數」也有一定的額度。圖︱Pixabay



生產力的基本成分:精力流與專注力

心流(Flow)+專注(Focus)=善用時間(Time Better Spent)

時間管理這個時髦術語意味著我們想要更多時間,我們需要額外的時間,我們的時間不夠用。然而,即使我們有了更多時間,往往還會有更多事情發生。


你在日程表上排定週二早上九至十一時這個時間區塊,預計用來進行一個真的很重要的專案。你啟動電腦,閱讀一封新email,馬上就到了九點十三分。你花了幾分鐘開啟一個工作資料夾並為它命名,然後收到一個即時訊息。轉眼已是九點三十二分,你回到電腦螢幕前,注意到有個你一直想完成且較容易處理的工作。很快就到了十點五分,你瞥見有封似乎頗緊急的email,於是點擊開啟它。在十點三十六分,你開始懷疑,距離開會只剩二十分鐘了,有必要現在開始進行新專案嗎?時間突然成了最不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因為時間管理只是第一步驟。它是發揮生產力必備的護欄。而生產力的基本成分是精力流與專注力。當我們在能量低落的時日「擠出時間」,這些時間將不會有多大價值。


並非所有的時間都有同等的價值。我在上午十點到十點半創造的新事物,將比我於下午四點至四點三十分隨便做的東西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儘管兩者同樣用掉三十分鐘。這兩個時段並不等值!我上午的精力點數比下午的精力點數更富價值。在適切的時段善用你的精力點數,將可獲得更優異的投資報酬率、產生更優質的成果。了解自身的這些模式,有助於你在規畫時間上把精力運用來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本文摘自《上線時間管理術:Google時間管理一姐的高效秘訣,找到工作/生活/自己的平衡與幸福》(Laura Mae Martin著),圖文由商業周刊出版授權刊登

就享讀好書

210 Followers

精選好書這裡讀!吸取第一手好書訊息,共讀精彩內容

書籍介紹

上線時間管理術:Google時間管理一姐的高效秘訣,找到工作/生活/自己的平衡與幸福

前Google高階主管生產力顧問,一次公開生產力大秘訣

知識主題
工作術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