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工商心理實驗室
163
在 AI 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企業紛紛投入資源導入AI技術,以期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然而,儘管技術潛力巨大,實際應用卻面臨高失敗率,令人質疑: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近年研究指出,「信任」成為AI成功採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人工智慧(AI)指的是高度先進的技術,其目標是透過收集、彙總和處理來自不同來源的大量數據,以增強或自動化人類的工作(Glikson & Woolley, 2020; Kaplan & Haenlein, 2019)。專家 Raisch 和 Krakowski(2021)表示自動化(automation)指的是使用技術(包括 AI)來取代人類的任務,以提升生產力和效率,同時使用技術來補足人類能力,是輔助角色而非取代人類。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將AI應用於各種業務流程中,從自動化工作到增強決策過程。然而,儘管AI的潛力巨大,企業在實施AI技術時面臨著高達80%的失敗率。為什麼會這樣?Vuori等人 (2025)的研究表明,成功採用AI的關鍵之一是組織成員對AI的信任,本文將介紹「信任」對AI採用的影響,並提出建議,幫助企業實現成功的AI應用。
許多研究指出AI 的採用取決於使用者對其的信任,而信任又受 AI 的可見性、透明度與可靠性影響。隨著 AI 在組織與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學者提醒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認知與情感信任如何影響 AI 技術的使用與濫用,以下整理過去相關研究中,「信任」在 AI 採用中的角色與影響:
AI 的採用取決於信任,尤其是認知信任與情感信任,前者意指基於理性評估 AI 是否可靠、透明、有用,例如具有人形特徵(如大眼睛、真人聲音)的 AI 可能提高信任感,後者則意指基於使用者的情感反應,可能受 AI 的社交互動設計(如聊天機器人的反應)影響,但也可能因人形特徵產生恐懼或焦慮(Mori et al., 2012)。部分研究認為認知信任會影響情感信任,進而提升 AI 使用率(Choung et al., 2023),但也有研究指出兩者為獨立因素(Seitz et al., 2021)。
具高認知信任通常能提升 AI 的採用率,而低認知信任可能導致「演算法排斥」(Dietvorst et al., 2015)。除此之外,信任也影響 AI 的誤用(例如將 AI 當娛樂工具)與濫用,包含操縱演算法獲利,之前的 Uber 司機操縱派單系統(Möhlmann & Zalmanson, 2017)。
透過Vuori等人 (2025)的研究,我們可得出這兩種信任並不是彼此獨立的,反而在實際應用中,它們可能相互影響。研究發現,當組織成員對AI的認知信任較高時,他們的情感信任往往也較高,反之亦然,但這並非一定成立,某些情況下,情感信任並不完全依賴於認知信任,例如某些員工可能會理性地信任AI,但在情感上對其感到不安,從而不願意使用這些技術,該研究提出員工對AI技術的信任並非單一的,而是呈現出不同的配置,根據不同的信任組合,組織成員的行為反應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四種信任配置:
(1)完全信任:認知和情感信任都很高,員工積極使用AI,並對其表現出正向行為。
(2)完全不信任:認知和情感信任都很低,員工可能選擇不使用AI,甚至主動避開它。
(3)不安信任:認知信任高但情感信任低,這些員工可能會有限度地使用AI,並對其表現出保留態度。
(4)盲目信任:認知信任低但情感信任高,這些員工可能過度依賴AI,並對其結果表現出過度的信任。
這些不同的信任配置會直接影響員工對AI的使用方式。例如,完全不信任的員工會選擇避開AI,或者故意操控自己的數位足跡(例如不提供完整的數據),進而影響AI的準確性;而盲目信任的員工則可能會提供過多的數據,這雖然看似有助於AI的運行,實際上卻會導致數據的失衡,從而影響AI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根據這份研究,成功的AI採用並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引進或管理層的支持,還需要考慮員工的信任,企業在推動AI技術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企業應該認識到,員工對AI的信任不是單一的,而是包括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兩個方面。管理者需要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和支持來建立員工的雙重信任,從而促使他們更積極地使用AI。
不同的員工可能對AI的信任程度和態度各不相同,企業應根據員工的信任配置提供個性化的領導風格和培訓方式,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下激發員工的信任。
企業需要監控員工在使用AI過程中的行為反應,特別是數據提供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於那些表現出不安或不信任的員工,應及時給予支持,避免出現數據失衡或錯誤的情況。
企業要實現成功的AI採用,員工的信任是不可忽視的役題,無論是認知信任還是情感信任,都在AI技術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應該在推動AI技術時,重視員工的信任建立,並根據不同的信任配置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從而提高AI採用的成功率,避免陷入因信任缺失而造成惡性循環」。
文:高千琇/工商心理實驗室
原文出處:工商心理實驗室
工商心理實驗室
149 Followers
延伸閱讀
工商心理實驗室
14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