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AI掀翻世界大亂流,簡立峰:台灣製造業要走「新全球化」模式!

2025-09-25

183

川普掀起關稅大戰後,全球供應鏈歷經洗牌大震盪,不確定性成為企業的最大考驗。Google台灣區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為,劍指中國、將台灣納入非紅供應鏈,已是美國勢在必行的全球策略,但台灣製造業擺脫中國,未必只能全押美國,放眼全球的首要基礎則是智慧轉型、AI升級。

美中分流,做「世界的台灣」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為了糾正多年貿易逆差、打破持續的不平等貿易障礙,對所有輸美商品徵收 10%的關稅。另外,再對部分貿易逆差大、障礙多的國家, 額外徵收 15%至 50%不等的關稅。這場無預警的「關稅大戰」,引發全球貿易體系劇烈震盪。 


7 月,美國與歐盟、日本、越南等世界各國經過數度協商、調整後,關稅結果一一揭曉,跨國企業紛紛忙著重新布局全球發展策略,以因應未來的變局。 


川普發起這場關稅大戰,看似為無差別攻擊,但真正的意圖是劍指「去中國化」,除了降低對中國的製造依賴,鼓 勵製造業回流美國,也計畫去除「中國+ N」的供應鏈,削弱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確保關鍵產業的安全。



美國製造是台灣的唯一選項嗎? 

失去中國生產製造、代工的美國,現在最需要的,便 是日本、韓國、台灣的補位。美國的算盤是,日本負責汽車業,韓國是造船業,台灣要補上的,則是 AI 時代最重要 的半導體資通訊產業。因此,美國一定會扶植「台灣+ N (外國)」,協助台灣去除紅色供應鏈、納入美系供應鏈的 一環。 


近來,中國憑藉著政策扶植、龐大內需市場與成本優勢,積極發展本土供應鏈,導致台灣許多中低階產業,面臨 訂單流失、技術被取代的壓力,台灣一旦加入美國製造,扮演的角色會日益重要,也符合總統賴清德提倡的「民主供應鏈」的核心精神。 


以我在達發科技擔任獨立董事來看,達發科技來自美國 市場的營收占比約為 24%,另外還與歐洲、日本、中國、 東南亞與新興市場積極合作,在關稅戰中受到的影響不大。 這件事帶來的啟示是,儘管美國製造是必然,但低階製造不 可能落地美國,我們要關注的,是從「台灣+ N」的角度出 發,重新尋找合適地點──台灣企業一旦脫離中國,應該去 哪裡? 


我建議,台灣的下一步是積極「擁抱全世界」。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可以逐水草而居,認知到在美 國之外,還有歐洲、亞洲市場,並從中找到每個據點的不同定位。 


如同台積電在日本建廠、計畫在德國投資時,考量到日本在半導體材料與設備方面的優勢,以及汽車是德國的重要產業,因此以發展成熟製程為主。至於到美國設廠,考慮的則是美系客戶需求集中在先進晶片,加上成本、投報率均高,所以著重先進製程。 


近年來,中國內捲嚴重、人才大量外溢,海外華裔人口數已達二億。我始終認為,台灣應該善用東歐、土耳其等地的人才,在不講中文的地方講中文,以創造優勢,因為光是在大城市針對內需推出中文服務,就可以做很多事。 


儘管,這二億人未必都說中文,但也無妨!台灣企業人才策略的核心應該先鎖定海外台灣人,再往外擴展是海外華 人,最外圈則是當地優秀人才。而且,AI 技術的精進還會加快我們成為「世界台灣」的速度。台積電視在工廠裡導入客製化的 AI 翻譯工具為資訊技術的優先發展項目,日後語言不再是問題,文化差異也會隨著時間消弭。 


值得注意的是,中東是 AI 時代裡,我們亟需關注的市場。



中東在美中關係中的角色 

中東本來就是中國積極布局、頻繁合作的區域。2024年,美國曾針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等 國祭出出口限制,必須取得特殊許可,先進 AI 晶片才能出口至當地。但是,2025 年 5 月後,美方陸續放寬政策,開放 中東使用 GPU、解除 AI 晶片銷售到中國的禁令,實質上等同默許中國繞道獲取晶片,這將顯著提升中東的影響力。 


中東除了有錢,還有能源,能源正是美國現在最匱乏的資源。美國並非缺乏興建 AI 資料中心的資金,也不是買不 起 GPU,他們缺的是電。蓋一座電廠要四年,因此電力成為 美國目前的最大瓶頸。如今,美國願意讓中東買 GPU,正是 希望中東能趕緊蓋出一批資料中心供美國使用,中東等於幫 美國「承接」全球訓練的算力需求。 


未來,中東在全球 AI 發展中,很可能扮演「訓練中 心」的要角,這也顛覆了中東過往的發展戰略。早期阿拉伯是丟錢到世界各國去投資,新冠肺炎疫情後,他們選擇回防 自家、建立基礎建設,以吸引產業和人才移居。 


終端的服務與運算將會轉移中東,台灣必須重新認識這個市場,思考自己在這裡有什麼機會、能做些什麼事。 另外,最適合台灣的「新全球化」模式,可能是「海外生產、研發在台」的策略。



投入智慧製造,加速 AI 轉型

在新一輪的美中關稅戰下,一切充滿不確定性。以日本來說,川普先是在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要徵收 24%關 稅,經過兩個多月的協商,由於日本堅不退讓,關稅微升至 25%,後來又降到 15%,好不容易才拍板定案;歐盟亦經歷 30%到 15%的關稅調整。策略如此反反覆覆、難以預測,成為企業經營最大的挑戰。 


目前來看,唯一能確定的是,在美國極力想要去除「中國+ N」供應鏈的情況下,台灣從中國製造轉為美國製造勢在必行,「台灣+ N」供應鏈的動態調整能力,將成為重中之重。 


在此情形下,「智慧製造」可謂空前重要,一旦台廠具備這項能力,效益將不只是在美國落地,更會提高全球生產的彈性,達成做「世界的台灣」的目標。




智慧製造為什麼如此重要? 

首先,台灣企業長期缺乏競爭力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自動化程度不足。 


以供應鏈管理為例,整個供應鏈就是一個小小世界, 裡頭有產品良率、生產效率等製造現場的數據,還有訂單狀態、庫存量、交貨時間等各種資訊。


傳統上,與供應商溝通、協調主要依賴人工作業,容易導致資訊傳遞不即時、溝通效率低下、數據經常出錯,甚至延誤生產、斷鏈等困境。 如果 AI 導入管理,升級成智慧製造,供應鏈就不再是各自 獨立的環節,而是緊密相連的資料生態系,能藉由管理和預測,讓數據在供應鏈中順暢流動、分享,大幅提升企業競爭力。 


其次,AI 能為半導體產業注入轉型能量,帶動創新。 過去幾十年來,半導體的議題並非緊扣 AI,但近來隨著生成式 AI 的需求擴大,從 AI 晶片、伺服器、資料中心到邊緣 AI 的快速發展,都讓半導體的成長項目圍繞著 AI 改變。 


人們說,21 世紀的石油是數據,現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說,半導體也等同於未來石油。原因在於,有人認為 Nvidia 的產品賣得太貴,導致 AI 產業無法規模化,畢竟很多應用是買不到 GPU 就沒辦法擴展。AI 模型的訓練、推論 太耗算力,因此 AI 要想規模化,有賴於半導體技術與設備持續突破、壓低成本。


反過來看,在半導體協助 AI 規模化前,AI 可以先挹注半導體產業轉型的能量。半導體的生產製程、能源和供應鏈 管理,以及 IC 設計自動化軟體的升級,很大部分都能靠 AI 降低難度與成本,加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再者,對於「海外生產、在台研發」的「台灣+ N」目標,如果將 AI、數位孿生技術(digital twin)應用在「海外生產」,也就是工廠的整體設計在台灣做完,用 AI 進行模擬之後,再到海外蓋出一座一樣的工廠,不僅能加快落地海外的速度,還能將一定程度的研發能量,留在台灣。 


導入數位孿生技術,近似於餐廳中央工廠的概念,主要 原料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就不會有問題。假如某企業在美國導 入智慧製造,有效運用 AI、機器人,可以避免當地匱乏且 成本高昂的人力問題;善用數位孿生、自動化等技術,方便台灣的研發遠端控制,讓美國廠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落地。這會是決定各家業者競爭力的關鍵。 


最後,若台灣本地的工廠升級成智慧製造,同樣能解決五缺中的缺工問題,讓產業結構更符合未來高齡化、少子化 的趨勢。 


以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他們已經將自己定義為 「軟體驅動」的公司,正積極朝智慧製造、AI 轉型升級。 在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中,FAB(Fabrication Plant)意指「晶圓製造廠」。現在台積電對內的口號,是「FAB Runs on Code」(軟體定義半導體生產製造),強調以後不管到哪裡拓點、建廠都是彈性製造,所有數據都收回到雲端裡管理、調教,因此任何據點的人力可以減到最少。 


如今,台積電在台灣研發,做出每一代製程,亦導入數 位孿生技術,展開數位管理,讓工程師能遠距操作。疫情期 間,台積電便透過遠距管理,維持南京廠的營運,在順暢生 產之餘,還提升了良率。 


對台積電來說,有了 AI,未來在台灣建好一座工廠後, 可以在美國、日本依樣畫葫蘆複製另一座工廠,台灣的工程 師只要遠距操作便能完成工作,長期而言,世界各國的據點 不需要聘僱太多人力,能夠降本增效。至於外界最擔心赴美生產會大量增加的成本,其實增幅僅約 1 成,而且多為設備支出,其他部分的成本則可以藉由優化流程來控制。



※ 本文摘自《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由商業周刊授權刊登




就享讀好書

445 Followers

精選好書這裡讀!吸取第一手好書訊息,共讀精彩內容

書籍介紹

台灣AI大未來

Google台灣區前董事總經理、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學者──簡立峰 為台灣撰寫第一本AI時代的使用說明

知識主題
跨境經營策略
關稅匯率
智慧製造&工業4.0
AI科技新知
AI製造業應用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