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就享讀好書
188
法說會是企業實踐「問責」的重要工具,目的是藉由公司提供的資訊,予投資人作為投資股票時的參考。前台積電資深副總何麗梅在台大會計系名譽教授劉順任的著作《財報就像一本故事》,分享台積電法說會的歷程與重點。
台積電從 1997 年開始舉辦法說會,在這之後至 2010 年的 13 年間,我們每季都有兩場法說會。下午場是對分析師、國內法人及媒體,以現場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晚上場則是對外資法人、分析師,以電話會議方式進行。
2010 年起,為了讓資訊同步且提升效率,我們做了一些改革,改為只有下午一場,以現場直播和線上電話同時連線的方式進行。此種方式難度較高,因為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同時回應現場和遠端 call in 的提問,並全部以英語作答。後來發現,國內有些媒體無法完全掌握英語討論的真實內容,為了避免媒體因聽不清楚英語問答而錯誤報導,在每次法說會後,我們也會舉行 30 至 40 分鐘的媒體互動討論,以協助媒體正確報導法說會。
法說會的準備工作,通常在會前十天就開始了。這段期間,法人關係處、會計處以及業務單位的許多同仁會相當忙碌,我們要收集分析師的問題、製作管理報表、準備新聞稿、召開審計委員會,以及準備法說當天的簡報資料。簡報資料的準備,除了財務數字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要訊息」(key message)的擬定。
「重要訊息」是公司主動提供給投資人的資訊,目的是預先回答多數投資人共同關切的問題,以減少現場提問的次數,並增進溝通效率。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則是管理投資人的期望。投資人的預期太過樂觀或太過悲觀都是不好的,我們希望股價反映的是公司真實的價值,避免在資訊不明的狀況下令股價有太大的起伏,致使投資人遭受無謂的損失。
討論「重要訊息」的會議通常分兩次進行,皆由董事長主持。參加成員包含共同執行長、財務長,以及法人關係處的處長,共五人。
第一次會議先把問題仔細讀一次,決定「重要訊息」有哪些、其內容重點,並決定由誰負責。之後的幾天,執行長和財務長會各自準備所負責的「重要訊息」內容。第二次會議通常在法說會的前三天舉行,目的是仔細討論準備好的「重要訊息」,包含內容是否恰當、用字遣詞是否精確陳述事實、是否表現出信心,以及是否清楚回答了投資人的問題等。
根據多年經驗,我們在此可歸納出幾個法說會的「DOs」和「DON’Ts」。
DOs
1. 對於財務資訊的揭露,以最高標準的透明度自我要求。(Highest standard of transparency.)財務分析務必正確易懂,使讀者能清楚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並產生高度的信任感。
2. 回答問題的態度要誠懇誠實,並妥善地陳述事實。(Sincere and honest , tell the truth well!)問題出現時,不論問題品質好壞,都要誠懇回應,避免實問虛答、敷衍了事。如果問題太敏感以致不能直接回答,也應誠懇告知。「tell the truth」比較簡單,真正困難的是「well」─尤其是負面的問題,必須留意如何不逃避事實,又能將問題導入正面的方向。若回答得不好,則可能造成誤解,反而衍生更多問題。
3. 先聽清楚問題再回答。(Listen carefully before answer.)因為線上同步連線,有時用英語溝通不太清楚,或者某些問題本身即帶有陷阱─提問者想問敏感或爭議性問題,但他也知道公司不便直接回答,便拐彎抹角、旁敲側擊,或挖個坑讓你跳下去,如不留意就可能說錯話。因此,必須先弄清楚問題的重點在哪裡,思考過後再回答。
4. 訊息的一致性。(Be consistent.)公司每一次在法說會的發言都有現場錄音和逐字翻譯,我們必須記得過去曾說過的話。若因景氣變化,公司必須修改財務預測,或有其他原因,導致與過去提供的訊息不一致時,基於誠信原則,應清楚解釋變化的原因,使聽眾對這件事有較為完整的了解。
DON’Ts
1. 要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雖然公司以誠信透明來自我要求,但某些資訊的過度揭露將損害自身的競爭優勢,應適可而止。
2. 不評論競爭對手、特定供應商、特定客戶和公司生意往來的狀況,以及客戶和客戶之間競合的討論。台積電在產業鏈的關鍵位置,使分析師有興趣取得更多資訊,以作為投資其他公司股票的參考。台積電的核心價值包括公平競爭、不評論競爭對手,以及保護供應商、客戶及其他公司的智慧財產權和營業祕密。逾越本分的評論,會對他人帶來困擾。
3. 對政治、公共政策或社會大眾關心的公眾議題,要仔細思考、謹慎發言。考慮到台積電在全球市場營運及台灣的影響力,對公眾議題的看法影響層面很廣泛,因此發言必須謹慎。
此外,由於半導體景氣循環非常明顯,每季之間業務變化可能很大,在面對投資人時,經理人的自我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趨吉避凶、報喜不報憂是人的本性,在業務不好時、特別是狀況比市場預期更差的時候,還要能夠堅守原則,誠懇、誠實、妥善地陳述事實,對經理人來說是一大考驗,但也是市場觀察公司品格的最好時機。
當我們以正確的態度,盡最大的努力和投資人溝通後,便無須對股價的起伏過度反應。股價的短期變化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公司的基本面才是決定股價的最大因素。
雖然準備法說會要耗費許多時間,但也有相當大的好處。因參與提供資料的人跨越許多部門,形同每一季都對公司的營運做一個總整理,如此能對經營環境的變化有更好的掌握。
透過和投資人的互動及分析師的報告,思考應採取哪些行動來回應投資人的期許、哪些策略需要調整,如此才能穩健地往長期目標邁進。
張董事長非常重視法說會,他也要求台積電的主管都必須聆聽線上法說會。法說會當天通常會開放一間大會議室,讓主管們可以一起聆聽現場法說會。法說會結束後的當晚,法人關係部門會收集分析師及媒體的報告;第二天早上,張董事長便會召集會議,和執行長、財務長一同檢討法說會的表現及討論改進事項。
由於高階主管長期對股東的重視,持續耕耘公司的基本面,每季透過法說會和投資人溝通,自公司成立 30 年以來,原始股東的投資報酬率高達 951 倍;上市時購買台積電股票的股東,投資報酬率也高達 97 倍。法說會成功扮演了提升公司價值的角色,並贏得了股東的長期信任。
公司的「問責」,展現於重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在維護各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利益平衡。
台積電三個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依序為:股東、員工、社會。
股東的滿意度,來自股票的增值以及持續增加的現金股利。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必須重視股東意見,而法說會在公司經營團隊和股東的溝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場悉心準備的法說會,也代表了經營團隊的「問責」。
2018 年 6 月,張董事長退休了。早在 8 個月前,也就是 2017 年 10 月初,張董事長就向大家宣布了他的交棒計畫。他之所以提早宣布,完全是基於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對股東、員工、社會負責任的心態。在過去幾個月,他也加速了對雙首長及高階主管的訓練,並對未來五年的策略及挑戰殷殷叮嚀。
2018 年 1 月 18 日的法說會,是董事長最後一次參加法說會。全場法人座無虛席,許多人更是專程為董事長而來。結束前,董事長向現場觀眾溫暖道別,說他多年來非常享受在法說會和大家的互動,他會想念大家。相信半導體的產業分析師、台積電的股東、客戶、員工,以及所有關心台積電的人,也會永遠記得他!
法說會種種嚴謹的思慮、準備與執行,皆根植於台積電持續強調「問責」的企業文化。張董事長對企業文化極端重視,2002 年,他親自帶領數十位主管,花了七天下班時間,在台積三廠的訓練中心進行企業轉型(corporate transformation)的腦力激盪,重新檢討台積電的使命、願景與核心價值,並分組討論台積電的十大經營理念。台積電能有今天的成就,張董事長一手建立的「問責」企業文化扮演著關鍵角色。
雖然張董事長退休了,當我經過總部八樓的董事長辦公室,看不到銀髮的身影、聞不到熟悉的菸草味、聽不到寓意深遠的故事了,但張董事長留下的「問責」精神與文化,將持續激勵我自己與台積電同仁,以張董事長的標準來自我要求、努力工作。
用財報向法人說故事,是台積電公司治理(governance,G)信念與成果的具體表現。
※ 本文摘自《財報就像一本故事》(劉順仁著,時報文化出版),由時報文化授權刊登
就享讀好書
469 Followers
書籍介紹
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臺大會計學系名譽教授經典著作,重新改版增添介紹如何用AI探索財報,從財報看出企業關鍵智慧
延伸閱讀
就享讀好書
46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