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40
當代年輕人選擇「假裝上班」,不是因為懶惰,而是無處安放的焦慮。這篇文章從「假裝上班潮」的現象切入,探討在高壓與不確定的社會中,個人如何透過儀式感維持秩序與自我認同。文中也進一步分析這種現象反映出的職場轉型需求,並以臺中軟體園區為例,提出一種不需演戲、能真實參與與成長的工作環境想像。這不只是一場社會觀察,更是對未來職場文化的提案。
「假裝上班」這個詞,乍聽之下像是網路玩笑,但其實是整個世代在高度競爭與不確定中,努力維持秩序感與自我價值的出口。這個現象背後,不只是對工作的逃避,更是對「工作應該是什麼」的深層質問。
當職場只剩 KPI、過勞與形式,而缺乏連結、認同與彈性,人們寧願花錢演一場「看起來很上進」的戲,也不願再被困在真實卻空洞的辦公室裡。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穩定的薪水與職稱,而是一個可以真正投入、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能與他人交流與成長的場域——一個可以參與其中,而非被格式化其中的工作環境。
越來越多自由工作者、斜槓青年、轉職者、甚至離職後處於空檔期的人,選擇出門「上班」——但地點不再是傳統辦公室,而是咖啡廳、圖書館、共享空間。他們穿戴整齊、準時打開筆電、安排日程,就像真的有工作般進行。
對於失業者、待業者、自由接案者、甚至心理倦怠的上班族而言,「假裝上班」不是玩笑,而是職業認同失衡下的自救行為。這種行為的背後,並不是懶惰或逃避,而是一種心理自救:透過外在儀式感維持內在秩序,讓自己繼續相信「我還在路上」,即使那條路暫時沒有方向。
許多人假裝上班,不是為了欺騙別人,而是為了穩住自己。
當工作與價值高度綁定時,沒有工作的日子往往也被視為「沒有貢獻」、「不上進」。這種價值觀的壓力,讓不少人即使離開職場,也仍然得維持「看起來像有在上班」的狀態,來對抗內外的焦慮與自責。
這個現象背後,其實映照的是我們對「上班」這件事過度依賴制度化、標準化的想像,而忽略了:工作,不等於有價值;而沒有工作,不等於沒價值。
學者指出,這種模式本質上是辦公共享經濟的延伸,不只是提供座位,更是提供一個被社會承認的「中間地帶」——一種「過渡性職場」。
所謂「假裝上班」,不只是個體行為,也是一種職場文化正在轉型的訊號。
它顯示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工作空間:不是只能容納正式編制、打卡制度和績效考核的地方,而是能夠包容過渡者、自我摸索者、自由創作者,以及重新定義職涯方向的人們。
這種空間不僅提供座位與網路,更提供一種被社會接納、允許「還在找答案」的安全感。
我們不必「假裝」上班,前提是台灣能創造出讓人不必演出、也願意投入的工作場域。臺中軟體園區,正是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它不只是招商園區,更是集結科技、創意、創業、自由工作文化的生態基地。它的存在,正在提供一種新的可能:
一、多元進駐產業:涵蓋數位內容、文創、AI、智慧製造等,對新創、自媒體、接案者皆友善。
二、 共享工作空間:開放式設計與彈性使用資源,不只是租位子,更是打造一個相互啟發的生態圈。
三、創業與職涯轉換平台:從政府補助、創育加速器到社群交流,為待業與轉職者創造真實機會。
四、非制式工作文化:強調成果而非形式,讓工作重回內容與價值本身與其花錢「假裝上班」,不如走進一個真正支持學習、創造與成長的空間,讓「上班」回到它原本該有的意義。
年輕人掀起的「假裝上班潮」,不是鬧劇,其實是一個世代在對體制發出的集體提問:我們能不能不要再假裝?能不能擁有一個能承接中途、允許摸索的地方?
答案也許不是砍掉重練,而是轉向創造一種更有彈性與包容力的工作文化與空間,當職場變得高壓、斷裂甚至難以進入,人們渴望的,不是單純的工作機會,而是一個能暫時安放焦慮、重建秩序感與尊嚴的空間。
因此,比起制止人們假裝上班,更重要的,是創造出能讓人真正參與、樂於投入的工作文化與生態。像臺中軟體園區這樣的場域,正在實踐這種新型態職場的可能性,讓工作回到人的節奏與價值,不用演戲,只需做自己。
臺中軟體園區,企業首選商務獨立辦公!
只需一通電話,頂騰創新服務有限公司,將為您提供全方位服務!
最適合你的辦公室在這裡,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更多資訊~
職人百寶箱
132 Followers
商務辦公室 空間出租
臺中軟體園區 頂騰創新服務有限公司
尋找共同理想的您,為您重新定義辦公空間,無論是獨立辦公室或共享工作空間,我們都能提供您最好的服務。
職人百寶箱
13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