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對陸出口富到只剩半導體

2024-01-08

344

台出口訂單近半在海外生產、資通訊產品訂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逾八成,其中又以大陸為最主要生產基地。然而曾幾何時,台灣還是全球LCD、PCB、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電池等的主要供應來源;而今Apple供應鏈家數、液晶裝置、太陽能電池及LED顯示屏市場,陸企擠下台企,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應關心,受紅色供應鏈崛起影響,台對陸出口會否富到只剩半導體產業。

大陸商務部才剛認定台五礦化工及紡織等產品涉嫌對陸採取進口限制,不久後,國務院隨即在上周一發文中止丙烯等12項石化產品對台關稅優惠。

 

大陸確實是台紡織、化工及農產品等主要出口市場,早收清單中斷當然衝擊彼等產業出口;惟台經濟部統計指出,早收清單占台出口比重已從此前最高時的7.2%降至3.6%;是以,比起貿易壁量或早收清單對台出口衝擊;我們更應關心,受紅色供應鏈崛起影響,台對陸出口會否富到只剩半導體產業?

 

 

中美台貿易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2018年美對中高舉關稅大旗以來,大陸占盡便宜把美當小豬撲滿、對美出超4,000億美元,兩岸經貿依存度40%,以及大陸必需依賴台關鍵電子元件等論調;始終成為市場討論中美台貿易關係時最主要的論述,但也是一直以來,市場探討中美台三角貿易關係時的最大誤區。

 

(一)大陸亦或在大陸港澳台外資占美便宜?

大陸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全係拜人口紅利及鼓勵外資投資等政策之賜,才得以吸引大量港澳台及外資企業赴大陸投資設廠;鼎盛特期,外資占陸出口比重60%、台資企業占陸前100大企業出口總額半壁江山。

 

2022年,台接美外銷訂單2,091.6億美元,但對美出口卻僅750.6億美元;在此同時,台對中港貿易順差1,004.35億美元;凡此顯示,大陸對美出超,很大一部分應係由歐美品牌委託港澳台及外資企業在大陸代工製造,然後回銷美國所轉嫁。

 

(二)陸企亦或大陸台企更依賴台關鍵電子元件?

大陸貴為全球半導體第一大消費市場,卻有近半的半導體產品供應來自美企,逾半的半導體製造必需仰賴台積電,且有近六成的進口半導體產品全用於港澳台及外資企業在大陸為歐美品牌的代工製造上;印證了台經濟部的統計,2022年台對大陸出口1,859億美元商品中,約九成是在大陸加工成成品後,再賣到全球的中間財商品。

 

台出口訂單近半在海外生產、資通訊產品訂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逾八成,其中又以大陸為最主要生產基地;這也說明為何去年電子零組件占台出口比重超逾四成,出口大陸產品中五大電子零組件占比逾半,且單半導體產品出口占比即高達四成。

 

 

見人見智的荷蘭病爭議

2014年,台對陸出口前十大產品,七項與電子元件相關;其中,其他半導體產品占比14.57%、液晶裝置及組件12.93%、記憶體IC3.52%、印刷電路板2.99%、發光二極體2.74%、太陽能電池1.40%,占比尚且平均且分散。

 

但才不過短短十年後的今年,前11月台對陸前十大出口產品集中度大幅提高;固態非記憶體IC2.54%、記憶體IC由3.52%增長至7.36%、其他半導體更由14.57%大幅跳增至40.01%,半導體產業占台對陸出口比重至少一半以上。

 

出口占台GDP比重七成,電子零組件占台出口比重四成,台對陸港出口產品五成以上全係半導體相關產品;雖台央行表示,電子資通訊及傳統產業附加價值率持續上升,匯率升值並未影響產業出口競爭力,因此並不擔心台灣會有荷蘭病疑慮;但無可諱言的是,出口集中度及資源不斷向半導體產業傾斜,也確實會引來市場不少荷蘭病爭議。

 

 

對大陸出口富到只剩半導體?

台出口80%以上電子產品在WTO資訊科技產品逐年降至零關稅協議下,確實不受貿易壁壘議題所影響;但近十年來,液晶裝置及零件占台出口大陸比重已由高峰時的兩位數水平降至今年前11月的不及2%,印刷電路板占比亦由2.99%降至1.55%,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電池甚至已退出十名之外。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台資企業移出大陸,台出口地區更為分散的一種良性循環;但曾幾何時,台灣還是全球LCD、PCB、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電池等的主要供應來源;而今Apple供應鏈家數,陸企已超越台企,立訊已一躍與鴻海並肩成為Apple主要代工廠;液晶裝置、太陽能電池及LED顯示屏市場,陸企擠下台企,掌握全球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市占;另n.t.information統計顯示,2022年陸PCB企業以31.52%市占直逼台企的31.97%排名全球第二。

 

台晶圓製造全球競爭力無人可出其右,半導體亦是未來絕不可或缺重要關鍵電子元件;傾全力發展半導體、將資源朝半導體傾斜本無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紅色供應鏈崛起、趕超與進口替代影響,台電子產業對大陸出口會否已富到只剩半導體?


原文連結

首席經貿觀測站

330 Followers

經濟可以說是國家大事,也是你的生活要事,無論企業的生產質量、個人的收支狀況,都有可能與世界各產業相互影響,連帶牽引著國家政策。首席經濟學家以深沉的思考邏輯和特有的觀點,與你分享所見所聞,一同來瞭解國際經濟趨勢及財經資訊,打開經濟新眼界。
知識主題
經濟焦點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