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約罰款」到「智控節能」── 電費背後的AI雙腦革命

2025-11-10

50

每個月打開台電帳單,你可能只看「用了幾度電」,卻沒注意另一個真正決定成本的數字:需量。短短十五分鐘的尖峰用電,卻可能讓整個月電費暴增。本文帶你看懂台電電費的邏輯,了解到傳統需量控制器的極限,以及運用AI+Agent如何在穩定生產中也能自動節能。

一、電費單的秘密 ── 契約容量與需量

對一般用戶來說,電費就是「度數 × 單價」。但對高壓用戶的製造業工廠,更需要關注的可能是「契約容量(kW)」與「需量」。

簡單說,「契約容量」是你向台電申請的最大功率上限。不管你實際使用量多少,台電都會收取這筆「基本電費」:基本電費 = 契約容量 × 基本費率(元/kW‧月)。

「需量」則是台電每15分鐘記錄一次你的平均功率,一小時4次、一天96次,每個月則是30天X 96次。再從中挑出最高的一次,稱為「最高需量」,用來計算「超約附加費」的金額。簡單來說,最高的那次需量,可能就決定了你一整個月的電費額外費用了。

若契約容量是1,000 kW,而某段時間平均功率達到1,080 kW,你就「超約 8%」,而台電的計算方式是:

  • 超出在 10% 以內 → 罰 2 倍基本費率。
  • 超出 10% 以上 → 罰 3 倍基本費率。

也就是說:契約容量1,000 kW、假設基本費率170元/kW‧月。若最高需量為1,080 kW(超約 8%),超約附加費(罰金)是80 × 2 × 170 = 27,200元。

若最高需量超到1,150 kW(15%),前100 kW × 2 × 170 = 34,000 元,後50 kW × 3 × 170 = 25,500元,總計 59,500元。

也就是說,短短十五分鐘的用電尖峰,就可能讓整個月的電費多出數萬到數十萬元。

二、傳統守門員 ── 需量控制器的「緊急煞車術」

知道電費怎麼算之後,企業最關心的下一件事就是,如何避免被罰?為了防止超約,許多企業會安裝「需量控制器」。市售的方案很多,我們先以士林電機的SDM-9電力需量控制器為例。

需量控制器會持續監測全廠用電狀況,並根據台電的15分鐘統計週期預測趨勢。一旦發現功率即將逼近上限,控制器就會立刻採取行動。有的是發出警報通知操作員;有的則會自動關閉一些事先設定好、可以隨時關閉或卸載的設備,例如冰水機或部分照明,以壓低該15分鐘後續耗用的功率,避免超約。

這種方式就像人體的反射神經:看到危險立刻反應、縮手避開。在臨界時刻確實能救急,但只能減少傷害。畢竟就像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或許也能矇對幾題,但對大局的影響有限。

三、揚湯止沸 ── 可控負載有限的殘酷現實

這是因為實際上工廠現場可隨意關閉、暫停、卸載的設備並不多。例如前文說的空壓機(因為有蓄壓桶、儲氣桶)、冰水機、部分照明或抽風設備,算是少數能短暫任意停下來的。但真正最耗電的設備,尤其是生產機台,例如爐管、烤箱、鍋爐、射出成形機、CNC加工機、鍛造機等,一旦啟動就不能有任何中斷。

隨意關閉或僅是降載,不但可能造成產品報廢,也有可能讓機台受損。因此,當整廠滿載,而所排定生產的品號/工序,偏偏又同時在運轉最耗能的製程,有時又剛好遇到天氣爆熱的時刻,控制器所能調節的空間就非常有限。此時就好比鍋子的水太滿、火太大,滾沸即將滿溢前,只能拼命搧風、舀湯降溫(揚湯止沸),雖然還是有些幫助,但仍無法確保不會超約。

四、釜底抽薪 ── 需量智控專家的四步策略

真正的解方是釜底抽薪:在水還沒滾之前,就控制好「對」的水量與火力。

「需量智控專家」便是這樣誕生的。結合 +AI預測 與 +Agent自動執行,在工廠運作可能超約的極早期,就先預測風險,自動反控冰水機、空壓機等可控負載,並根據生產條件智慧調整,兼顧節能與穩定生產。

  1. 先知預警:提前偵測超約風險,預先部署應對。
  2. 借風反控:靈活調度照明、冰水機、空壓機等可控負載。
  3. 謀定決策:廠長只需一聲令下,即可自動安排調整計畫。
  4. 穩操勝券:最終達成省錢、低風險、節能減碳的多重目標。



五、快思與慢想 ── AI時代的雙腦節能哲學

若把能源管理的需量調控比喻成人體:

  • 傳統的需量控制器是「快思反射神經」,在危機發生時立刻反應;
  • AI的需量智控專家是「慢想理性大腦」,能提前預測、未雨綢繆。

也就是說,「快思」只是讓工廠能「把事情做對」「慢想」才能讓工廠「做對的事情」。結合快思與慢想,讓+AI負責預測風險,+Agent 負責自動執行,讓節能從「臨時反應」變成「主動預防」;再加上需量控制器的即時監控,避免製造現場有任何臨時突發狀況發生時,可以立即因應「縮手避險」。

這是智慧製造的重要分水嶺:傳統人們依照機制以表單加流程被動防守;轉變成AI+Agent的主動佈局、行動到監測。透過AI + Agent的協同運作,能源管理系統就不再只是會「看數據」,而能「自己動起來」,讓企業真正做到 ──

+AI 看見問題、+Agent 解決問題。


六、結語:從 +AI 看見,到 +Agent 做到

上述應用僅是能源管理的一部分 — 需量。實際上,工廠還有很多應用領域,例如:生產管理、製程優化、良率提升、機台預知保養、品質控管等,也都有相對應的:數據、系統、管理機制,可以 +AI 強化、+Agent 自動運行。最後,

+AI讓你減負 、 +Agent幫你提效。


當管理機制能自動運作,智慧製造就不再只是目標,而是日常。

Frank開講

303 Followers

1. 分享關於AI、Agent、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等自動化與智慧化,以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相關技術、經驗與案例交流。 2. 以IT+OT融合的工業機理AI,搭配管理機理AI,雙AI數智驅動,讓製造業得以因應內外部快速變動,永遠保持在當下最優化,進而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知識主題
AI製造業應用
AI流通業應用
AI企業應用
智慧製造&工業4.0
能源管理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