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朱志成
41
這篇文章談的,是當線上流量失靈時,品牌如何靠「現場」再生客源。延續上集的離線行銷,這次往外擴成主動出擊版:一方面發起特約,把附近公司行號、機關學校都拉進折扣名單;一方面把門市戰場推到騎樓、市集、快閃點,用體驗活動先換名單再換業績;再配上成本低、觸達高的簡訊,把當天活動、雨天備案、節慶限定一次送回顧客手上。更重要的是,不只等國定節日,而是自己造節,選一個和產品有關的日子年年複製,時間就會變成流量資產;最後再靠異業合作、布條亂入這類高話題、低成本手法,把在地客一次次拉回店裡。
這幾年很多品牌都有同一個感受:社群貼文愈發難觸及,廣告CPC、CPA 一路往上,內容再好也很難穩定帶客。但多數門市、餐飲、實體服務點,其實每天都握著一批「真的走過你門口的人」,卻沒有被設計成可以留住、說服、回收的行銷場。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於沒有曝光,而在於「實體沒有被當成媒體」來經營。離線行銷的目的,就是讓門市本身具備產生流量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等平台分流。
1.多數店家都在等人上門、等人主動談合作,其實應該反過來做。
2.先畫出一公里內的公司行號、學校、機關團體,主動提出「員工證即享優惠」、「固定午餐方案」、「節慶禮盒價」這種不用客製、馬上能執行的方案,給他們一個走進來的理由。
3.同時在現場蒐集名片、建名單,後續再推回流、節慶團購,把這一圈周邊公司變成固定客。
4.這一招的價值在於,它先鎖定了「一定會再經過你門口的人」,把可預測的人流變成可經營的名單,比在網路上廣撒還精準,也更容易追蹤。
1.實體品牌不一定只能在店裡講話。
2.騎樓擺位、假日市集、小型快閃、商辦一樓試飲,都是可短期啟動的曝光點。
3.透過騎樓互動活動,如「免費喝可樂挑戰賽」,參與者可獲兌換券或餐劵,不僅提升參與感,更誘發加價購行為、蒐集顧客名單及臉書分享等。
4.從體驗到轉換,品牌以行動擴散力打造新的成長引擎。
1.相比常被演算法吃掉的社群貼文,簡訊具備「簡短、即時、個人化」的優勢,特別適合快閃促銷、到店轉換與臨時公告。
2.可用在節慶祝福、生日優惠、預約提醒、訂單通知、會員序號等,讓品牌保持存在感;也能做情境推送,如連日大雨就發「雨天來店滿399送99」,把原本不想出門的客人叫回來。
3.重點是頻率要穩、文字要有人味、優惠要一眼懂,簡訊才不會被當騷擾,而是直接帶進帳。
1.核心是不等母親節、中秋節,而是依產品、產季、品牌故事命名成「芒果季」、「栗子節」、「世界珍珠日」,讓顧客知道「這段時間就是要買」。
2.也能借力有梗日期,如3/14、祖父母節、黑色星期五,包成話題。
3.做法很簡單:「日子+限定」——限定口味、限定優惠、限定活動、限定聯名,再配簡訊或社群推一波,把平日變高峰;長期做,時間就會變成你的行銷資產。
1.在行銷成本愈來愈高的時代,異業合作是一種高效、互利的成長方式。
2.它的核心是:借彼此的客,一起放大力,而不是單方蹭聲量。兩個服務同一族群、但不互相競爭的品牌,透過短期專案共享通路、名單、內容或優惠,讓「你的顧客看見我、我的顧客也看見你」。
3.其行銷價值在四點:一是快速擴大觸及;二是借到對方的信任背書,轉換率較高;三是活動與廣告成本可以一起分攤;四是跨界容易形成話題。
4.做法如:咖啡館×書店、健身房×輕食、銀行×連鎖餐飲,都是用同一批客人的不同生活場景,把兩邊的生意一起做大。
1.「布條亂入」是最便宜的視覺突襲行銷。
2.原理就是在大家已經看膩的街景裡,突然出現一句不合常理、很像店家在自言自語的話,眼球就會被拉走。
3.像「突然想掛布條」、「進來吃個麵吧,不然我們都會餓死」、「他家不好喝→」這種口語、幽默、反差大的字句,路人一定會多看一眼,還可能拍照上傳。
4.重點是:一句話說完、字要大、語氣要像真人,最好能接在當下話題或隔壁店上吐槽,這樣就能用幾百塊買到一整條街的注意力。
離線行銷不是退回發傳單的年代,而是把「你能掌控的場域」做到最滿:門口要能導流、騎樓要能攔人、店內要能說服、活動要能收名單、訊息要能再喚回。只要這幾個環節串起來,品牌每天其實都在「自產流量」,而不是每天去平台「買流量」。對預算有限、又面臨線上紅海的企業來說,這是一條可以持續複製、也能被內部SOP化的成長路。
管理六要
154 Followers
管理六要
154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