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亮出美國優先名片

2025-05-19

27

美元的強勢與弱勢,表面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政策,但卻是歷任美國總統身上,那張美國霸權名片上的正面與反面,為維持全球霸權地位,美國總是依託美元去操控全球金融市場;先是因貿易逆差及海外投資美元,快速流向全世界,同時再依託強勢美元向全世界發債,讓資金重新流回美國。

上周,台輿論焦點幾乎全都聚焦在央行總裁雖強調沒有受到美國壓力,但卻語帶結巴的反而讓人覺得真有難言之隱。


實而言之,匯率政策本就佛日不可說,因為美國早已把單邊干預作為匯率操縱名單經濟體主要觀察指標,所以與其關心台幣升值是否因美國施壓,倒不如以史為鑒,來探討這次的美元弱周期究竟會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美霸權名片上的正面與反面

美元的強勢與弱勢,表面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政策,但卻是歷任美國總統身上,那張美國霸權名片上的正面與反面,為維持全球霸權地位,美國總是依託美元去操控全球金融市場;先是因貿易逆差及海外投資美元,快速流向全世界,同時再依託強勢美元向全世界發債,讓資金重新流回美國。


(一)強勢美元策略

強勢美元讓美元成為全球最佳避險資產,甚至可以強化美債信用,讓美國更容易對外舉債、讓資金回流美國。


拜美國掌握全球貨幣發行權之賜,不只全球貨幣,甚至全球金融市場都得跟美元綁定,所以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與全球貨物貿易等支付都得以美元為主,與此同時,美國也才能隨心所欲、面向全球外溢通膨壓力。甚至美政府對外不時祭出的金融制裁,背後也都不乏強勢美元支撐。


(二)弱勢美元策略

美國再次偉大、美元不再偉大,已成為川普2.0時期匯率政策主基調。眾所周知,川普吹響弱勢美元號角,無非就是要提高美出口產業競爭力、縮減美貿易逆差及鼓勵製造業回流。


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弱勢美元通常也會對通脹、本土消費購買力及企業獲利(進口原物料成本上升)產生負面衝擊,同時亦會引發市場對美貨幣政策不穩定的擔心,增加美債借貸成本。



美元匯率的三次強循環與兩次弱循環

自上世紀80年代迄始自於今年1月中的這一波美元貶勢,美元指數已歷經三次美元強周期及兩次美元弱周期,值得玩味的,這些舉措也都是為了維持美國與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


(一)三次美元強周期

觀諸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三次美元強周期,全都肇因於通脹壓力。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倒逼美通脹觸及13%歷史高點,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980年的9.5%拉升至隔年5月的20%;美元指數從1981年的85急速飆升至160,同時迎來日本經濟失落十年危機。


拜互聯網狂潮之賜,1995至2001年,美元指數迎來新一輪強周期,甚至引爆眾所周知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第三次美元強周期,就是眾所周知、為應對疫情所引爆的40年來最大通膨危機。受美聯儲升息循環重啟影響,美元指數自2021年6月的89.66拉升至2022年9月的114.78,因此引來川晋對強勢美元削弱美市場競爭力的不滿與批評。


(二)兩次美元弱周期

相較三次美元強周期的應對通賬,1986至1993年、2003至2008年的兩次美元弱周期,則是受美貿易赤字率(貿易赤字占GDP比重)持續攀升所影響。上世紀70年代,美貿易赤字率甚少超過1%,1980年代大幅拉高至3.5%,迎來第一次美元弱周期。無獨有偶地,金融危機發生前的第二次美元弱周期,也是受美貿易赤字率大幅拉升至6.46%所影響。


去年,美貿易赤字率雖一如過去幾年,續維4.15%左右水平,但商品貿易逆差卻已連續四年突破1萬億美元,並創1960年以來新高。無怪乎海湖莊園會議會吹響第三次元弱周期號角。



第三次美元弱周期台灣會受何影響

若問台幣升值會為台灣帶來什麼樣影響?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出口企業匯兌損失與出口企業競爭力。前者如市場預估,近來台幣升值10%對上市櫃公司獲利衝擊至少4%至6%。


另值欣慰的是,1980年代台幣亦曾自1美元兌40.06大幅升值至新台幣25.163,但同一時期的台灣出口卻逆勢增長2.42倍,這其中,產業升級及電子業接棒成出口主力功不可沒。因此即便近期台幣大幅升值,但拜非美元貨幣同步升值(自最高最低點算,台幣升值13.34%、美元指數貶值11.13%),以及台全球代工重鎮角色不變情況下,還暫時不用擔心台電子產業出口競爭力。


只是始自於1980年代的產業外移,由生產成本上升所驅動,所以外移的都是低端產業,不僅沒有產業空洞化危機、反倒逼台產業升級與轉型。但而今的對等關稅、半導體關稅及弱勢美元政策,已無疑成為川普強逼台灣「加速」將晶圓製造、AI伺服器生產及其上下游供應鏈全數移往美國的主要工具。


也就是說,相較於40年前,這一次的產業外移,最先移出的反而是台灣最高端、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與系統組裝產業,對台未來產業發展衝擊不容小覷。


原文連結

首席經貿觀測站

221 Followers

經濟可以說是國家大事,也是你的生活要事,無論企業的生產質量、個人的收支狀況,都有可能與世界各產業相互影響,連帶牽引著國家政策。首席經濟學家以深沉的思考邏輯和特有的觀點,與你分享所見所聞,一同來瞭解國際經濟趨勢及財經資訊,打開經濟新眼界。
知識主題
經濟焦點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