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賴樹鑫(老賴)
23
近期全球經貿舞台正歷經顯著變革,核心為美國對所有對美出口國倡議的「對等關稅」政策。台灣身處供應鏈戰略核心,其出口產業與主要貿易夥伴關係,皆需在此變局下重新檢視與調整。這項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甚至被認為已超過金融風暴與疫情。
近期全球經貿舞台正經歷一場顯著的變革,核心議題之一便是美國針對所有對美出口國家所倡議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這項政策已引發國際間的廣泛討論,許多國家認為其違反了既有的國際貿易規則,甚至帶有經濟霸凌的色彩。然而,從提出者的角度來看,此舉源自特定的動機與邏輯,而無論其意圖為何,這股關稅重組的浪濤已對全球供應鏈的既有秩序構成巨大挑戰。身處全球供應鏈戰略核心位置的台灣,其出口產業策略布局以及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都必須在這種變局下進行重新的檢視與調整。
從字面意義上看,「對等關稅」似乎是基於雙邊的公平原則,意指「你課我多少,我就課你多少」。然而,在川普政府的闡述中,「Reciprocal」一詞的內涵似乎更偏向於「互惠」或甚至是帶有「優惠」的意味。
追溯其背後原因,美國曾經在雷根總統上任之前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但在雷根執政八年後轉變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這與美國製造業的外包及全球化趨勢有關。儘管這讓美國得以享受成本更低的產品,但也導致了國債累積,目前已高達36兆美元。據最新的數據,美國一年僅國債利息就高達1兆美元,今年底到期需要償還的國債更高達將近9兆美元。同時,以上個財政年度為例,美國一年的財政收入約4.9兆美元,支出卻約6.8兆美元,年度赤字約1.8~2兆美元。
川普政府認為這年度赤字解決之道除了訓令馬斯克督導「政府效率部」減少政府財政支出以外,另外就是認定貿易逆差也是造成財政壓力的原因,希望透過對享有貿易順差的國家課徵關稅來彌補部分財政不足。他對「對等關稅」的計算方式是:根據去年對美貿易逆差金額,除以該國對美出口總額,再收取關稅的一半。例如,根據這種計算方式,對台灣應該要收取64%的關稅,但減半後只收取32%,因此,在他認為這種做法已經「非常慷慨generous」,這也是川普政府定義的「Reciprocal、互惠或是優惠」。
然而,這種計算方式僅聚焦於製造業的進出口貿易平衡,忽略了美國經濟體中佔GDP比高達82%的服務業。美國在高科技、服務業、資訊業等領域擁有領先地位,由此獲得的服務利潤遠高於製造業的貿易逆差,所謂「藏富於民」。這種選擇性的計算方法,讓許多國家感到不公平,認為美國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川普的核心訴求是希望製造業能回流美國以提高國內就業率,企業若到美國設廠便可規避關稅。
這波由「對等關稅」引發的變局,其強度甚至被認為已超過金融風暴與疫情的摧殘,且後續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這項政策對全球供應鏈構成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從美國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試圖重塑其製造業基礎並減輕財政赤字壓力的方式。但從全球視角,它打破了既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增加了跨國貿易的成本和複雜性。這種高度的不可預測性,例如:針對特定領域(如半導體)可能給予短暫的豁免,但這種豁免隨時可能被收回,使得企業難以進行長遠的策略規劃。這也促使跨國企業重新評估其生產基地的佈局,加速供應鏈的區域化或多元化,以降低單一市場或政策突變的風險。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在這次關稅重組浪濤下,其出口產業幾乎無一倖免,都會受到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包括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由於台灣累積了幾十年獨特且卓越的製造能力,其製程能力目前在全球難以被取代。資通信(ICT)及電子產業也憑藉數十年的累積,建立了獨特的能力。這些產業即使會承受關稅壓力,但短期內被取代的可能性較低,相對具有優勢。
傳統產業,特別是原物料及加工程序相對比較簡單的領域,受到的衝擊較大。這些產業的技術可能不像半導體那樣獨特,原物料的替代性較高,被取代的可能性較高。像是高雄的一些產業聚落,如螺絲扣件和遊艇業,已受到顯著影響。這些產業面臨成本增加,且難以轉嫁給客戶,必須自行吸收。
此外,川普政策的變動性也增加了台灣企業的不確定性。台灣自身處於美中兩大經濟體貿易戰的夾縫中,這使得台灣在應對策略上更加艱難,需要謹慎平衡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
供應鏈不只是廠房與貨櫃的距離,也不只是貨品的起點與終點,而是一種「信任的串聯」。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中選擇的「位置跟姿態」。
供應鏈的基礎和最終目標都應該是消費者。為政者,應該要想的是如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供應鏈的重組並非近期才有,而是隨時都在發生,以應對環境和消費者喜好的變化。這也意味著,目前的挑戰(如對等關稅)不應被視為唯一的觸發因素。商家和產品供應者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讓顧客更滿意。
當前的關稅挑戰是台灣企業提升與厚植優勢實力的機會,培養應對變局的關鍵能力,包含實力、彈性、隨機應變。「彈性」指的是快速、敏捷、靈活;而「韌性Resilience」也十分重要。「韌性」的定義是指發生災變或變化後,恢復到正常營運的速度跟能力。在當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下,相信「韌性」是企業和國家能夠經得起考驗的關鍵能力。
資料來源:高雄廣播電台
作者:賴樹鑫(老賴)
TASS社團法人台灣永續供應協會 創會理事長
SMIT社團法人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 榮譽理事長
IPMA中華民國國際採購管理協會 前會長
IFPSM國際採購與供應管理聯盟 董事會與理事會成員
想要進階學習《賴樹鑫》老師相關課程,推薦您相關課程資訊
【線上課程】
【面授課程】
加個賴吧
622 Followers
延伸閱讀
加個賴吧
62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