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兩年,供應鏈碳焦慮開跑:2027 IFRS S2強制揭露下的供應商生存戰

2025-11-06

編輯上稿

Vivian Chiu

87

「倒數兩年,供應鏈的碳焦慮開跑」──2027 IFRS S2 強制揭露下的供應商生存戰,從盤查到驗證,從客戶追索到數據主導,打造可被選擇的低碳供應鏈。 金管會正式推動台灣上市櫃公司接軌國際永續揭露準則(IFRS S1、IFRS S2),要求企業揭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與機會。這場變革的核心壓力點,正落在溫室氣體「範疇三」(Scope 3)排放數據的強制揭露。範疇三涵蓋整個價值鏈的間接排放,其中「採購商品及服務」所涉及的產品碳足跡數據,正是供應商必須提供的關鍵項目。因此,供應商必須立即啟動「範疇三數據準備專案」,把碳管理能力納入核心競爭力。這不僅關乎環保,更關乎生存。

摘要

「倒數兩年,供應鏈碳焦慮開跑」──從被盤查到被選擇的生存倒數

金管會正式推動台灣上市櫃公司接軌國際永續揭露準則(IFRS S1、IFRS S2),要求企業揭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與機會。這場變革的核心壓力點,正落在溫室氣體「範疇三」(Scope 3)排放數據的強制揭露。


範疇三涵蓋整個價值鏈的間接排放,其中「採購商品及服務」所涉及的產品碳足跡數據,正是供應商必須提供的關鍵項目。這意味著,供應商的低碳能力將直接影響其是否能被納入客戶的合格名單。


本報告指出,供應商所面臨的挑戰已不再是「未來趨勢」,而是「眼前門檻」。依規定,資本額達新台幣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最快須於2027年3月16日(與年度財報同步)揭露其2026年度範疇三資訊。換言之,從2025年至2026年起,企業客戶將全面啟動高強度、可驗證的碳數據追索。


對供應商而言,若無法及時準備,將面臨兩大風險:

第一是交易風險——缺乏精確或經驗證的碳數據,將被排除於客戶的低碳供應鏈之外,訂單流失風險急升;

第二是財務風險——高碳強度企業將在資本市場面臨估值折價,並被金融機構評為高風險客戶,進而推升融資成本。


因此,供應商必須立即啟動「範疇三數據準備專案」,把碳管理能力納入核心競爭力。這不僅關乎環保,更關乎生存。唯有整合跨部門人力、導入數位化系統(特別是產品碳足跡 PCF 管理)、並透過第三方驗證確保數據的精確性與可協作性,企業才能在2027年的揭露浪潮中,從「被盤查者」轉變為「被選擇者」,站上低碳供應鏈的優勢位置。


「倒數兩年,碳揭露逼近臨界點」──供應商的生存關鍵在於誰先掌握範疇三數據權

政策法規驅動與供應商義務:從IFRS S2到數據追溯(The Regulatory Imperative)


IFRS S1/S2與範疇三的法規基礎與時程壓力

在金管會的永續發展路徑圖下,台灣證券交易所與櫃買中心已明確規劃上市櫃公司分階段接軌國際永續揭露準則(IFRS S1、IFRS S2)。這套準則的核心精神,是將「氣候風險與機會」正式納入財務決策與揭露體系,使碳排放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財務治理的新基準。


其中,IFRS S2要求企業揭露完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最具挑戰的部分,正是範疇三(Scope 3)──也就是涵蓋整個價值鏈的間接排放。根據金管會藍圖,揭露時程將依企業資本額分三階段推進:

● 資本額逾 100億元 的企業,須於 2027年 揭露 2026年度 資訊;

● 資本額逾 50億元 者,於 2028年 揭露 2027年度 資訊;

● 其餘上市櫃公司則於 2029年 全面適用,揭露 2028年度 資訊。


更具壓力的是,永續資訊揭露時間已提前至每年 3月16日 與財報同步公告。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在財年結束後短短數月內完成範疇三數據的收集、計算、內審與外部驗證。換言之,2026年的碳揭露準備,實際上必須在2025年就全面啟動。對供應商而言,這不只是時間競賽,更是一場「數據即生存」的臨界倒數。


範疇三的界限與複雜性:從組織盤查到產品數據

2025年起,證交所已發布《範疇三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參考指引及常見問答集》,為上市櫃公司建立執行標準。範疇三涵蓋多達 15類排放源,其中對供應商最關鍵的,是上游的「採購商品及服務」──這正是客戶盤查自身範疇三時的核心依據。除此之外,供應商自身也必須掌握組織營運相關排放,如員工通勤、廢棄物處理與外包運輸等項目。


相較於範疇一(直接排放)與範疇二(電力間接排放),範疇三的數據蒐集難度高出數倍。因為它不僅涉及供應鏈上下游協作,更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層級的碳足跡數據(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依據 ISO 14067 標準,這項盤查須涵蓋產品從原料、製造到報廢的完整生命週期。唯有建立明確的數據邊界、採用公信力的計算方法與基準年管理制度,才能讓供應商的碳數據被客戶信任、被市場採納。


隱藏的合規要求:從「盤查」到「財務連結」

IFRS S1 不僅要求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更要求企業說明如何治理、監控與管理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與現金流。這與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框架高度一致,強調將氣候風險納入企業策略與資本配置之中。


因此,供應商若僅提供一組「碳排放數據」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客戶必須將這些數據整合進自身的氣候風險模型,推估未來的減碳成本、供應穩定性與資本投入需求。也就是說,供應商的碳數據必須能與其營運成本、資本支出(CapEx)及收益變化建立可追溯關聯,才能成為具財務意義的揭露資訊。


在這個邏輯下,「碳」不再只是環保指標,而是供應商能否被納入低碳價值鏈、被金融市場評價為可投資對象的新財務語言。能說這門語言的企業,才有資格在IFRS S2時代存活、被選擇、並脫穎而出。


「從成本到競爭力」──供應商的碳轉型投資,決定能否留在低碳供應鏈

供應商投入資源與成本結構分析(Resource Investment and Cost Structure)

為了滿足範疇三(Scope 3)數據揭露需求,供應商必須展開一場系統化的資源投入與組織轉型。這不僅是一筆成本,更是一項攸關「能否被選入未來供應鏈」的戰略性投資。


資源投入與人力缺口分析

要建立可被客戶信任的碳管理體系,供應商需同時跨越「人力專業」、「數據技術」與「治理能力」三大門檻。


人力投入結構

氣候風險評估、財務影響分析與情境模擬等工作,皆需具備高專業度的人才。然而,多數台灣企業在這方面仍存在顯著缺口。供應商必須組建跨部門團隊,涵蓋永續部門(負責標準與揭露)、資訊部門(負責系統與數據整合)、採購部門(負責上游追蹤),以及財務部門(負責成本與風險核算)。


為了吸引並留住關鍵人才,企業應考慮建立與ESG績效連動的薪酬與獎勵制度,將永續表現內化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強化氣候風險管理的執行力。


時間成本

建立完整且經第三方驗證的範疇一、二、三基線盤查,往往需時9至18個月。由於企業客戶將在2026年揭露2026年度的範疇三資訊,供應商若未於2025年啟動盤查準備,勢必面臨數據不足或被迫使用行業平均值的風險,進而失去客戶青睞與訂單機會。


專項成本結構與投資分布

碳管理的投資成本可分為三大構面:數位化系統投資(CapEx)外部驗證與審計費用(OpEx),以及營運轉型成本(CapEx/OpEx)


1. 系統建置成本(CapEx)

 數位化是確保碳數據精準性、可追溯性與跨供應鏈協作的關鍵。企業需導入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PCF, ISO 14067)系統,實現從組織層級到產品層級的數據自動化收集與分析。此類系統須與既有的ERP(企業資源規劃)或MES(製造執行系統)整合,確保碳數據能即時回饋營運決策。


2. 外部驗證與審計成本(OpEx)

 範疇三數據的可信度來自第三方驗證。供應商須投入初次盤查的外部驗證費用,以建立基準年可信度,並持續進行年度追蹤與審計,以通過客戶稽核與永續報告要求。


3. 轉型與改善成本(CapEx/OpEx)

 真正的低碳轉型,不止於報告,更在於製程優化與設備升級。這包括節能改造、採用綠電所需的溢價成本,以及逐步降低碳強度的長期投資。這類支出雖在初期增加負擔,卻是未來競爭力的「入場門票」。


「碳焦慮量化中:當供應鏈風險開始以數據說話」

供應商若缺乏精確的範疇三(Scope 3)數據,或碳強度高於產業水準,其風險已不再只是道德或聲譽層面的「形象問題」,而是能被市場明確量化的財務威脅


營運風險:被排除的供應鏈資格

當客戶需揭露供應鏈碳足跡時,能否提供精確、可驗證的數據,成為供應商被選擇與否的分水嶺。實施TCFD框架的企業更傾向推動低碳創新,以降低被排除於全球低碳供應鏈之外的風險。當客戶面臨IFRS S2的揭露壓力,他們將優先選擇那些**「數據乾淨、碳排可證」**的供應商。


量化指標 (1):供應鏈合格率(Supply Chain Qualification Rate)

計算公式:滿足客戶碳數據要求的訂單量 ÷ 總訂單量


若供應商仍沿用行業平均值而非自有實測數據,產品碳足跡將被標示為高風險,導致訂單量下降。尤其在電子製造等高碳排產業中,未能掌握氣候機會、缺乏實體風險評估的企業,正逐步喪失市場入場券。


財務風險:估值折價與資金成本上升

碳管理能力已成為影響企業估值、融資條件與市場信任度的核心量化因子。


量化指標 (2):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對財務績效的影響

定義:CO₂e 排放量 ÷ 營業收入淨額


● 市場估值壓力: 實證研究顯示,碳排放量與股價呈顯著負相關。高碳強度企業會遭到投資人折價評價,成為「被市場懲罰的公司」。

● 資產效率挑戰: 追蹤碳強度與ROA(資產報酬率)的關係,揭示出轉型過程的U型曲線。初期減排成本可能壓縮獲利,但若能通過曲線底部、提升資產效率,長期財務績效反而上升。真正的挑戰在於——供應商能否跨越U型谷底、迎向轉型紅利


融資風險:揭露不足的資金成本溢價

金融機構正加速將氣候揭露納入授信評估,企業若揭露不足或等級偏低(如CDP等級D或C),將被視為高風險客戶。隨著金融業普遍要求提供永續報告書、用電量與溫室氣體排放量,ESG揭露已直接影響借貸利率與融資條件。


量化指標 (3):融資條件衝擊(Financing Condition Impact)

揭露程度越高、透明度越佳,企業越有機會享有低利率與綠色貸款優惠;反之,揭露不足則會承受資金成本溢價(Cost of Capital Premium)

範疇三揭露不足的量化財務威脅總覽


當「碳焦慮」成為供應鏈共同語言,真正的競爭力不再是誰喊得快,而是誰能用數據證明自己是低碳選擇從被追索的角色,轉變為可被選擇的供應商,是企業在2027年IFRS S2浪潮下的唯一生存之道


「贏在倒數:供應鏈碳揭露的臨界時刻與逆算行動法」

當供應鏈碳焦慮成為現實倒數,誰能搶先完成「基線盤查與數據驗證」,誰就能在2027年的揭露戰中立於不敗。這一章說的,不只是「要做」,而是「什麼時候動手,才來得及被選擇」。


因應的最佳時機分析:從客戶時程反推的行動法

最佳時機,並非取決於企業何時「準備好」,而是由客戶揭露時程所倒逼出來的「逆算時鐘」。 供應商必須在客戶開始揭露當年度碳數據的前一年底,就完成基線盤查與第三方驗證,否則將在供應鏈數據追索中落後。


以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的第一階段客戶為例:

他們需於2027年揭露2026年的碳排資料,這意味著供應商若要成為合格數據提供者,最遲須在2024年底前完成決策,並於2025年Q1啟動盤查與基線建置

若延遲至2026年才開始準備,所提供的將是低精度、未驗證的臨時數據,不僅難以通過客戶審查,更可能被排除於核心供應鏈之外。因此,2025年的Q1至Q2應是供應商建立低碳競爭力的「臨界窗口」。


若以資本額達50億元以上的第二階段客戶為例,這類企業多已完成第一階段永續揭露基礎建置,正進入範疇三(Scope 3)碳排數據盤查與供應鏈碳揭露整合的高難度階段。依其法遵時程推估,2026年至2027年間將是揭露制度正式生效、第三方查驗需求爆發的關鍵期。


因此,供應鏈端(如製造與流通業)若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碳盤查系統與ERP、MES整合規劃,不僅可作為第二階段客戶的合規支援夥伴,也能搶先成為具「碳數據可溯源能力」的供應商,在招標與國際採購評比中取得加分。

客戶強制揭露與供應商準備時限(倒推時程表)


商業價值主張:碳管理投資的ROI邏輯

要說服管理層,碳管理專案的商業分析必須清楚回答一個問題:

「這筆投資,能為我們帶來比不作為更高的回報嗎?」


答案是肯定的。從風險規避效益(Avoidance Benefit)到機會創造效益(Opportunity Benefit),碳管理的投資報酬率早已被量化。


風險規避效益(Avoidance Benefit)

根據前文提到,供應商若因數據不精確導致客戶流失、營收下降、融資成本上升,其潛在損失往往超過導入系統與驗證的成本數倍

在新的揭露時代,「不揭露」不再是選項。成功揭露數據,是維持市場資格與營收穩定的必要條件。


機會創造效益(Opportunity Benefit)

主動轉型與揭露高品質數據,代表的不只是合規,而是打開下一輪成長門票

  •  融資優惠: 金融機構對揭露企業提供低利貸款與綠色金融產品,減少資金壓力並提升信用評等。
  •  供應鏈壁壘: 成為客戶「低碳優先夥伴」,即可長期鎖定高價值訂單,抵禦低成本競爭。
  • 人才與治理: ESG績效與薪酬掛鉤,有助吸引專業人才;董事會監督氣候風險的能力,也提升公司整體治理成熟度。


換句話說,碳管理不是支出,而是入場券。

提早佈局的企業,將以數據實力取代成本焦慮,化被動為主動,從被追索者,轉身為「被選擇者」。當倒數兩年的時鐘開始滴答作響,碳焦慮不再只是環保部門的議題,而是整個企業價值鏈的生存考題。誰能在2025年前完成「基線+驗證」雙重布局,誰就能在2027年的揭露競賽中掌握主動權。這場供應鏈生存戰,起跑的不是誰最早喊口號,而是誰最早用數據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從「被盤查」到「被選擇」:倒數兩年,供應鏈必修的低碳生存藍圖

在距離IFRS S2揭露要求正式上路僅剩兩年的關鍵時刻,供應商若想在競爭中生存,必須迅速建立「可驗證、可回溯、可信任」的碳數據能力。這不只是法遵問題,更是誰能被留在供應鏈中的生存考題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高品質的範疇三(Scope 3)盤查與整合,企業需要一個以「數據精確性」與「供應鏈協作」為核心的專案管理藍圖


專案啟動與治理結構

碳管理專案的成敗,取決於企業是否具備清晰的治理架構與高層決心。建議企業設立「氣候轉型專案辦公室(TPO, Transition Project Office)」,由高階主管擔任發起人,負責統籌資源、跨部門協調與決策推動。


在範圍界定上,專案應跳脫僅關注組織層級的碳足跡(Scope 1/2/3總量),優先啟動「產品碳足跡(PCF)」盤查依據 ISO 14067 標準,PCF 能量化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對客戶而言,供應商提供的PCF數據,是他們計算自身範疇三中「採購商品及服務」排放量的核心依據; 對供應商而言,這是能否繼續被選為合作夥伴的關鍵門檻。


執行路徑圖與數據管理(PM Execution Roadmap)

整體專案可分為三個核心階段,從「建立基線」到「驅動策略」,逐步打造具競爭力的低碳供應鏈。


階段一:基線盤查與標準化(Baseline & Standardization)

目標是建立可靠、可驗證的數據基礎。

  • 邊界界定:依據《GHG Protocol》與台灣證交所(TWSE)指引,明確界定組織與營運邊界,完成 Scope 1、2 及關鍵 Scope 3 類別的初次基線盤查。
  • 系統導入:導入碳盤查管理系統,將電力、原物料、運輸等活動數據與排放係數自動化整合,取代人工彙整與試算。這能大幅降低誤差率,並提升數據一致性。
  • 外部驗證準備:及早與第三方驗證機構接洽,進行基線年度審核,建立公信力。這一步是未來能否順利揭露與被採信的根基。


階段二:產品碳足跡與供應鏈協作(PCF & Collaboration)

此階段將碳管理能力延伸至產品與上下游協作層級。

● 產品碳足跡計算:依ISO 14067標準計算主要產品線的PCF,精確追蹤原料採購、製程轉換、運輸至銷售等全流程排放。

  • 數據協作機制:啟動與二、三級供應商的數據請求與協作機制。範疇三資料蒐集最具挑戰,應利用數位平台建立追蹤與共享流程,集中管理碳熱點數據。
  • 數據精進策略:依TWSE指引,逐步由「行業平均值」過渡至「供應商專屬數據(Supplier-Specific Data)」,提升揭露品質與競爭力。
  • 追蹤分析報告:建立可視化的碳追蹤分析報表,讓客戶能即時了解減碳進展,增強供應鏈的信任黏著度。


階段三:減碳策略與財務影響評估(Mitigation & TCFD Alignment)

從盤查走向行動,將數據轉化為策略與財務語言。

  • 減碳策略設計:根據碳熱點分析,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規劃能同時降低排放與提升效率的行動,例如製程優化、再生能源採購、區域碳管理合作等。
  • 財務影響評估:依照IFRS S1與TCFD架構,進行情境分析,量化各減碳策略對短、中、長期財務績效的影響,讓「氣候風險」轉化為可管理、可溝通的商業指標。


持續監控與優化(Continuous Monitoring & Optimization)

碳管理不是一次性專案,而是一場持續迭代的治理工程。

專案辦公室需定期向董事會回報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評估進展,明確管理階層的責任角色,確保減碳成效與公司治理緊密掛鉤。若能進一步將ESG績效與管理階層獎酬制度連結,將有效驅動企業內部的氣候行動文化,形塑具有「低碳韌性」的企業體質。


「被盤查的今天,決定你能否被選擇的明天。」

在倒數兩年的時限壓力下,供應商若仍停留在「被動填報」的思維,勢必被市場淘汰。真正能在2027年後脫穎而出的企業,是那些能在盤查之前就完成「碳數據治理體系」的人。 當客戶開始用數據選供應商時,會留下的,是那些準備好被信任的人。


「倒數兩年,不只是合規的期限,而是競爭力的起點。」

台灣供應商正站在全球供應鏈低碳轉型的臨界點。隨著金管會宣示 IFRS S1 / S2 於 2027 年強制實施,企業對範疇三(Scope 3)數據的要求,已從過去彈性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正式躍升為具法律約束力的財務揭露義務。這場變革不再只是品牌形象或永續報告的議題,而是關乎企業能否繼續被選入供應鏈體系的生存戰


在這場戰役中,成功的供應商將是那些能在 2025 年 Q1 / Q2 掌握最佳行動時機、率先完成碳管理數位化,並能提供經 ISO 14067 驗證的產品碳足跡(PCF)數據的企業。反之,延遲行動者將面臨高碳強度導致的市場折價與交易風險,其產品被排除於客戶採購名單之外的機率將急速上升。碳排不只是數據,更是新的信用評等與市場門票。


供應商的四大關鍵行動建議:

  1. 啟動經營層級專案:立即成立「氣候轉型專案辦公室(TPO)」,由高階主管主導,將範疇三碳盤查專案視為戰略投資,而非短期成本。高層的介入是整合跨部門資源與確保專案落地的唯一途徑。
  2. 優先導入數位系統:投資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系統(符合 ISO 14067 標準),確保排放數據的可追溯性、精確性與一致性。這不僅提高報告品質,也能即時回應客戶對資料透明度的稽核要求。
  3. 數據即是資產:在 2025 年內完成基線盤查並啟動第三方驗證準備。從使用「行業平均值」的被動揭露,轉為提供「供應商專屬數據」的主動披露讓客戶能以你的真實數據支撐其範疇三報告,成為被信任的低碳夥伴。
  4. 連結財務策略與氣候韌性:依循 TCFD 與 IFRS S1 / S2 的揭露要求,將碳排放與減碳策略納入企業短、中、長期財務規劃。展示減碳投資帶來的資產效率提升與財務韌性,可望爭取金融機構的優惠融資,讓低碳不只是成本,更是新競爭力。


「合規只是門票,數據才是通行證;低碳者,方能被選擇。」

在倒數兩年的關鍵窗口中,供應商的抉擇將決定自身在未來十年的市場定位。IFRS S2 不僅是監管挑戰,更是低碳競爭力的起跑槍。唯有現在啟動、以數據為核心重塑供應鏈能力的企業,才能在全球客戶的碳揭露浪潮中,從被動應付者轉變為被選擇的合作夥伴

低碳,不再是口號,而是企業能否續存的語言。


參考資料:

1.IFRS S1 S2 強制揭露倒計時!企業該如何接軌IFRS 永續揭露準則 ...
2.2024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 - rsprc 台大風險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3.碳排放量對企業股價影響之初探研究= The Initial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Emission to Stock Price - 華藝線上圖書館
4.證交所發布「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參考指引及常見問答集」,助力企業接軌國際永續揭露趨勢
5.碳強度對財務績效之影響: 以碳揭露專案獲獎企業為例 - 臺灣銀行
6.掌握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熱區,強化減碳決策依據. - 碳管理× 能源顧問
7.TCFD為何?內容、核心要素、揭露資訊一次看!
8.匡騰Q-Carbon 碳盤查管理系統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法遵倒數與戰略超前:台灣中小企業接軌 IFRS S1/S2 的範疇三突圍路線

>>看振宇五金的百變身手:修繕專家的ESG永續轉型

流通全視界

2,837 Followers

流通產業是人流、商流、物流、金流及資訊流的匯集、聯集與交集,我們都生存、體驗、感受在其中,每個變化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模式,此時此刻開啟您的視界與視野與這時代一起與時俱進。
知識主題
永續治理
ESG政策法規
碳盤查與碳足跡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