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當永續揭露正式納入財務語言,台灣企業正迎來結構性轉折,本文聚焦 ISSB 所發布的 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一般要求》與 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解析其對資本額50億以下流通業的影響。隨著TWSE推動分級揭露與2025年《範疇三盤查指引》上路,中小企業雖有緩衝期,實則已面臨供應鏈數據壓力。若延遲至2027年才行動,將承擔揭露延誤與確信失敗的風險,本文提出三階段接軌路線:治理啟動、數據量化與減量揭露,運用ISSB「比例原則」與「首年豁免」兩大彈性機制,協助企業建立範疇三數據基礎,並以數據化、可視化的方式將永續轉化為競爭力與財務韌性。
當永續揭露正式成為「財務語言」的一部分,台灣的企業正面臨一場結構性的翻轉。
本文聚焦於 ISSB(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發布的 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一般要求》與 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解析其對資本額低於50億元的上市櫃尤其是流通業態的企業所帶來的制度衝擊與轉型契機,並提出分階段、低風險的接軌戰略與技術路線圖。
IFRS S1/S2 的挑戰不僅在「如何揭露」,而在「如何以揭露驅動競爭力」。
這場由監管推動的變革,讓企業從「自願揭露的CSR報告」正式邁向「具財務後果的強制永續揭露」,而範疇三(Scope 3)——供應鏈上下游的間接碳排——將成為影響企業信用評等、融資成本與品牌信任度的隱形戰場。
TWSE(台灣證券交易所)已明確規劃永續揭露分級時程,並於2025年釋出《範疇三盤查指引》。 這意味著中小流通企業雖享有政策緩衝,但實際上「數據壓力已提前啟動」。
企業若等到2027年才因應,將面臨供應鏈資料失真、報告延誤與確信失敗等風險。
因此,本文提出針對資本額50億以下具流通業態的企業提出「三階段實施路線圖」——從治理啟動、數據量化、到減量揭露,協助企業善用 ISSB 的「比例原則」與「首年豁免」兩大彈性機制, 在政策緩衝期內完成範疇三數據基礎建置與供應鏈協作。
最終目標,不僅是合規揭露,而是以可驗證的數據、可視化的決策儀表板, 在「揭露」中創造信任,在「永續」中強化財務韌性。
流通業的核心運作環節在於採購、分銷與轉售商品,其碳排結構與製造業截然不同。雖然營運本身的排放(範疇一與範疇二)相對有限,但價值鏈上下游的範疇三排放——尤其是產品採購、生產運輸與物流配送——往往占總排放量的 60% 至 90%。
根據 IFRS S2 的規範,企業必須揭露氣候風險對現金流、融資成本與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這使得範疇三排放成為投資人與信貸機構判斷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的關鍵依據。
若供應鏈中仍存在高碳排或無減碳路徑的供應商,該風險將直接轉嫁至零售商的財務評級,進而影響市場融資成本與品牌信任度。換言之,永續揭露已成為零售業財務穩健性的外部審核指標。
對於中小型流通業者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在有限預算內達到國際揭露水準」。
ISSB 在制度設計上已考量新興市場與中小企業的負擔,因此引入了 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 與彈性揭露條款,允許企業在初期採取分階段、以實務為導向的策略落地。具體建議如下:
企業須從「沒有資料就無法揭露」的困境中跳脫,改以行業平均數據與估算法作為過渡策略,建立初步的永續基線(Baseline)。
針對佔採購金額與碳排放比重最高的 Tier 1 供應商,先行要求排放揭露與改善協作;再逐步擴展至次級供應鏈,形成可持續的碳資料網絡。
利用低成本數據蒐集工具與AI分析,將 ESG 指標轉化為經營儀表板,使管理層能即時掌握排放熱點、預測轉型風險,將揭露轉化為決策力。
因此,接軌 IFRS S1/S2 對中小流通業而言,並非單純的法遵義務,而是重塑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轉折。當財務報表與永續數據開始「說同一種語言」,企業不僅能減少轉型風險,更能在碳成本上升、消費者偏好改變的市場中搶占先機。
在範疇三的戰場上,決勝點不在排放量的多寡,而在於誰能率先將數據轉化為行動、將揭露轉化為價值。
隨著國際永續揭露標準加速落地,台灣證券交易所(TWSE)正積極推動企業接軌 ISSB(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 的 IFRS S1 與 S2,將永續資訊視為公司治理與財務揭露的新核心。
對資本額 50 億元以下的流通業來說,理解 TWSE 的分級時程與 ISSB 的彈性機制,是擬定提前因應策略、爭取轉型主動權的關鍵起點。
IFRS S1 為企業建立了「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通用原則,要求公司披露一切可能影響主要使用者(投資者、債權人等)決策的永續風險與機會。這不再是CSR式的「善意報告」,而是具備財務後果的決策依據。
IFRS S2 則聚焦氣候議題,完整整合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的四大支柱:
● 治理(Governance):高層如何監督氣候議題;
● 策略(Strategy):氣候風險與機會如何影響商業模式與財務;
●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如何識別、評估與管理氣候相關風險;
● 指標與目標(Metrics & Targets):涵蓋 範疇一、二、三(Scope 1、2、3) 的排放量及減碳進展。
換言之,IFRS S2 不僅要求企業揭露「做了什麼」,更要求說明「這對財務有何影響」。
為協助企業循序接軌,TWSE 依資本額與產業屬性制定「永續發展路徑圖」,並設定不同企業的揭露時程與盤查要求,為中小企業預留了政策緩衝期。
1. 分級規劃一覽:

2. 為何中小企業不能等到 2027?
雖然資本額 <50 億的企業在 範疇 1/2 的強制揭露時程上擁有較長的緩衝期,但市場壓力與監管趨勢的演變,使得企業必須提早行動。
TWSE 於2025年1月21日正式發布了「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參考指引及常見問答集」。這表明監管機構已將範疇三的盤查和揭露列為下一階段推進的重點。對於流通業而言,由於範疇三是其主要的碳風險所在,因此法規指引的提前發布,對中小企業構成了實質上的數據壓力提前點。即使強制揭露日期較晚,企業若想在2027年首次報告中呈現經過確信(Assurance)的範疇一、二數據,並在後續年度順利納入範疇三,就專案的角度必須在2025年底前開始設計和建立範疇三的數據蒐集系統。等待至強制接軌年才啟動,將使企業面臨數據品質不佳、供應鏈議合失敗和延誤報告的風險。
表一:台灣上市櫃公司IFRS S2溫室氣體盤查時程與資本額分級要求(以範疇三準備為核心)

若由國際的角度 ISSB 的觀點,基於理解新興市場與中小企業的限制,因此在 IFRS S2 中設計了兩項關鍵彈性條款:
1. 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
允許企業依其規模、能力與資源,採取「漸進式揭露」與「成本可負擔」的實務方法,減少初期合規成本。
2. 範疇三首年豁免(First-year Relief)
在首次採用 IFRS S2 的年度,企業可合法暫緩揭露範疇三的排放資訊。
對資本額 50 億以下的流通業來說,這並非「可以不做」,而是「用一年時間把基礎打穩」的戰略緩衝期。
企業應在 2025–2027 年利用豁免期內進行:
● 範疇三試算(利用行業平均值或供應鏈樣本法);
● 資料邊界建置與系統化蒐集;
● 內部揭露流程與風險管理演練。
如此一來,2028 年正式揭露時,企業不僅能提出經確信的範疇一、二數據,更能以可靠的範疇三資訊向投資人展現透明與韌性。IFRS S1/S2 並非單純的法遵義務,而是重塑財務語言的契機。對台灣中小流通業而言,關鍵不在於「什麼時候被迫揭露」,而是「何時開始主動掌握數據」。唯有在政策緩衝期中建立可驗證、可連結、可視化的範疇三資料鏈,企業才能在未來的永續報告中,不只是「及格揭露者」,而是以數據創造信任、以揭露贏得投資的企業競爭者。
在永續揭露中,「範疇三」是流通業最具挑戰、卻也最具轉型潛力的一環。其核心難題不在於計算排放量,而在於正確界定邊界與重大性(Materiality)。根據 GHG Protocol 的定義,範疇三包含15項間接排放類別,這些排放雖非企業直接擁有或控制的資產所致,卻源於企業價值鏈活動。對台灣流通業而言,正確判定哪些類別「與財務決策相關」,將直接影響IFRS S1/S2揭露的可信度與轉型韌性。

範疇三涵蓋上游(Upstream)與下游(Downstream)的所有間接排放,是企業從供應端到消費端的「全生命週期排放鏡像」。
對流通業而言,這是理解自身供應鏈碳風險的關鍵,也是一項策略資產。雖然這些排放不在企業直接掌控之中,但企業透過採購決策與產品組合設計,可有效影響上下游的減碳行為。
換言之,範疇三不只是揭露義務,更是重新設計供應鏈與商品結構的決策槓桿。
在零售流通業中,某些範疇三類別具有壓倒性的重大性,列舉如下,建議企業應優先進行盤查和管理。
1. 上游主導排放源:Category 1「採購的商品與服務」的絕對關鍵性
對於以轉售為主要業務的流通業,範疇三的Category 1(採購的商品與服務)幾乎決定了整體碳盤查的成敗。
● 定義與構成: Cat 1 包括「為轉售而購買的最終商品」(Final goods purchased for resale)以及任何非資本性質的服務。這些排放涵蓋了從原材料的提取、製造過程、直到產品運輸到報告公司大門前的所有活動所產生的上游排放。
● 重大性: 這些採購商品的碳足跡,實際上是供應商的範疇一和範疇二排放量的總和,並分配給報告公司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Cat 1 通常構成零售業總碳足跡的絕大部分,因此被視為零售商的隱藏碳成本 。缺乏對 Cat 1 的揭露將導致對企業真實氣候風險的嚴重低估。
2. 下游運輸與配送(Cat 9):電子商務時代的「最後一哩碳排」
除了上游採購,流通業還必須關注其產品在售出後對環境的影響,隨著台灣電商與即時配送模式的普及,Cat 9(下游運輸與配送)的重要性急速上升。
● 下游運輸與配送, Category 9:
○ 適用性: 涵蓋產品從報告公司的營運設施(如倉庫、配送中心)運送到終端消費者之間的第三方運輸和倉儲活動。隨著台灣電商和快速到貨服務的普及,這部分排放量(特別是「最後一哩路」)對於面向消費者的流通業具有日益增長的重大性。
3. 售出產品使用階段(Cat 11):能源產品的「氣候風險鏡像」
● 售出產品的使用, Category 11:
○ 適用性: 如果流通業銷售的產品在使用壽命期間會產生能源相關排放(例如家電、電子產品、需消耗燃料的設備),則應考慮 Cat 11。
揭露 Cat 11 不僅是揭露排放,更是一種評估市場轉型風險和機會的手段。例如,ISSB 強調氣候機會包括市場對能源效率產品需求的增長。如果零售商的主要產品組合是高能耗的,則可能面臨法規和市場淘汰的轉型風險;反之,若產品組合偏向節能環保,則可視為氣候機會。
4. 售出產品廢棄處理(Cat 12):產品生命週期的最終考驗
● 售出產品的廢棄處理, Category 12:
○ 適用性: 產品及其包裝在壽命結束時的處理(如掩埋、焚燒)所產生的排放。對於銷售大量快消品、食品或包裝材料的零售商而言,這是評估其產品生命週期環境足跡的重要部分。
評估 Cat 11 和 Cat 12 時,企業實際上是在評估其產品生命週期帶來的間接法規風險。例如,雖然台灣尚未有嚴格的產品碳足跡法規,但全球法規(如歐盟的循環經濟和產品責任法)會影響供應鏈。提早揭露和管理這些下游範疇,有助於零售商識別並投資於低碳、可回收的產品,從而利用氣候機會並強化品牌聲譽。
表二:零售業終端消費者價值鏈中具高度重大性的範疇三排放類別及數據挑戰

對台灣50億以下流通企業而言,範疇三的揭露並非僅為符合IFRS S1/S2要求,而是建立「可衡量、可管理、可轉型的碳資產體系」的起點。
掌握上游供應鏈與下游消費端的碳足跡,即掌握了企業在下一輪ESG評價中的主導權。未來的競爭,不只是誰揭露得快,而是誰能讓揭露變成策略——從被動合規,走向永續競爭力的主動設計者。
對於資本額50億以下的流通與零售業而言,範疇三(Scope 3)盤查的真正挑戰,不在法規要求的複雜性,而在於:如何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從分散的價值鏈中提取足夠可信的數據。根據 GHG Protocol 的指引,企業可依據資料可得性採用多種計算方法,並靈活組合應用,以逐步提升精確度與一致性。
Cat 1(採購的商品與服務) 是零售業碳盤查中最關鍵、也是最具挑戰的項目。由於此類排放通常佔總碳足跡的七成以上,計算方法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揭露報告的精確度、可信度與市場評價。GHG Protocol 建議企業可採「由簡入深」的路徑:從低精確度方法起步,隨著數據成熟逐步過渡到高精確度模型。
1. 供應商專屬數據法(Supplier-Specific Method):最高精確度,最高門檻
此法為最精確的計算方式,要求企業向主要供應商(Tier 1)取得其產品「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專屬排放數據,或供應商的Scope 1、2排放總量,再依採購金額或產品重量進行比例分配。
範例公式:範疇三排放量(Cat 1)=∑(採購數量 × 供應商專屬排放因子)
雖然精確,但對於擁有數百或數千個供應商的零售 SME 來說,要求所有供應商提供高質量、經確信的數據,往往在時間、人力與議價力上皆構成重大挑戰。
2. 平均數據法 (Average Data Method / EEIO Method):快速導入的實務捷徑
此法以採購金額或商品數量為基礎,乘以行業或國家層級的平均排放因子。
其優點在於導入速度快、成本低,特別適用於:
● 建立排放基準年(Baseline Year);
● 處理非重大性品項或數據難以蒐集的供應鏈節點。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速度快、成本低,非常適用於初期估算、建立排放基準年,或處理採購金額較小且數據難以蒐集的非重大性項目。但由於其僅反映行業平均值,無法區分不同供應商之間的減碳績效,因此被視為過渡性方法。若長期依賴,恐削弱報告的信度與投資市場的信任。
3. 混合數據法 (Hybrid Method):應為中小企業的最佳起點
混合數據法是結合了供應商專屬數據和次級數據庫(如 EEIO 或行業平均值)來填補數據缺口的方法 5。,兼顧精確度與操作可行性。對台灣中小型流通業而言,可說是最具性價比的起步策略。
實務路線圖建議如下:
● 步驟 1:快速基線估算:
使用 EEIO 或行業平均數據對所有採購項目進行快速的基線盤查。這一步驟能夠迅速識別出排放熱點(即哪些類型的商品或哪些供應商群體貢獻了大部分排放)。
● 步驟 2:重大性篩選:
依採購金額和熱點分析,將供應商區分為 A 級(高重大性、高風險、高採購額)和 B 級(一般)。
● 步驟 3:精準議合:
將資源集中於 A 級供應商(通常佔採購量約80%),針對性地要求他們提供專屬的 Scope 1/2 數據。對於 B 級供應商,則繼續使用次級平均數據。
此「80/20精準揭露模型」能在有限資源下顯著提升報告可信度,並建立逐年精進的彈性機制。
Cat 9(下游運輸與配送)的計算要求追蹤產品從企業門口到消費者手中的運輸足跡,尤其包括電子商務的「最後一哩路」。對於資源有限的企業,建立合理且可操作的計算模型,是兼顧精確度與可負擔性的關鍵。
三大主流計算方法:
1.距離法(Distance-Based Method)
● 以運輸距離 × 貨物重量/體積 × 運輸模式排放因子(如卡車、機車、船運)。
● 適用於可從第三方物流(3PL)系統獲取距離與車種資料的企業。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將運輸距離和貨物重量/體積,乘以模式特定的排放因子(例如:卡車、機車、船舶) 。
對於銷售的最後一哩路配送,企業需要能夠從第三方物流(3PL)系統中獲取精確的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類型數據。
2.燃料法(Fuel-Based Method)
● 若能取得實際燃料種類與用量,則可直接應用燃料排放因子。
● 精確度最高,適合與長期合作之承運商簽訂數據共享協議的企業。
如果能夠直接從第三方承運商那裡獲得實際消耗的燃料種類和數量,則可應用燃料排放因子,這是最精確的運輸計算方法。
3.合約費用法(Spend-Based Method)
● 將物流費用 × 經濟排放因子進行估算。
● 適用於資料不足時的應急方案,但應在報告中註明低精確度風險。
將物流支出乘以經濟排放因子。這是精確度最低的方法,應作為缺乏任何活動數據時的最終選擇。
無論是 GHG Protocol 或 TWSE 指引皆明確指出:數據不完美是常態,持續改善是義務。
當企業無法從所有供應商獲得完整資料時,可評估採用外推(Extrapolation)或抽樣(Sampling)技術估算,並逐年擴大數據覆蓋率。
這種「從不完美起步、以改善為常態」的精神,正是中小企業接軌IFRS S1/S2的務實路徑:
先建立信號,再建立系統;先揭露趨勢,再提升精度。
表三:範疇三類別一 (Cat 1) 排放量計算方法比較與中小企業適用建議

範疇三揭露不只是合規任務,而是建立低成本高透明的碳資料體系的契機。
對資本額50億以下的零售業來說,能否善用數據分層與技術混合法,將決定未來在ESG評比、供應鏈談判與綠色金融中的主導權。當揭露變成策略,數據便成為競爭力。
真正的永續領先者,不是擁有最多數據的人,而是最早讓數據開始說話的企業。
對於資本額低於新台幣50億元的流通業企業而言,接軌 IFRS S2 所面臨的挑戰並非只是技術門檻,而是一場結構性壓力測試。缺乏永續專才、預算有限、供應鏈數據龐雜,使得中小企業在揭露範疇三(Scope 3)排放時倍感吃力。要在這場「揭露即競爭」的新時代生存,企業必須採取務實、低成本且可內化於既有流程的策略。
挑戰的本質在於缺乏專職的永續報告團隊和熟稔 GHG Protocol 複雜計算的複合型人才(需結合會計、工程與供應鏈知識)。
三項務實對策如下:
1. 外部專業導入作為啟動槓桿
在盤查初期階段(例如邊界設定、重大性分析與基準年建立),應靈活運用外部顧問或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提供 IFRS 延伸服務者)的專業資源。這不僅可避免摸索期的試誤成本,更能確保首年揭露架構與國際規範對齊。
2. 內部職能轉型:把永續數據變成「非財務會計科目」
永續資訊管理不該被視為附加負擔,而應視為財務控制的延伸。建議將範疇三(Scope 3)數據納入財務或採購部門的管理責任,善用財務人員在審慎原則、追溯性與內控流程上的長項,確保永續數據同樣具備稽核品質。
3. 產業聯盟共建:以集體力量減少議合成本
針對動輒上百家供應商的數據議合挑戰,加入產業協會或永續聯盟是現實解法。透過共享問卷、共同標準與數據交換平台,可大幅降低個別企業的協調成本,並在談判中獲得更高的制度化支持。
流通業範疇三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其與供應商的議合能力。因此,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蒐集「所有數據」,而在於聚焦「最關鍵的數據」。建議企業應採取分級議合模型(Graded Engagement Model),以效益導向管理供應鏈碳資訊。
1. 設定標準,建立誘因機制
優先針對 A 級供應商(佔採購量與碳排放比例最高者)發出正式的數據請求,並在採購評估中將碳表現納入合作指標。相較於強制要求,提供技術支援與減碳合作方案更能創造「共榮誘因」。
2. 簡化報告門檻,降低供應商抗拒度
企業無須要求所有供應商提交完整 LCA(生命週期分析)報告。對於無法提供產品專屬排放因子的供應商,可退而求其次,要求其提供活動數據(Activity Data)——例如原物料消耗量、電力使用或運輸距離。企業可利用自有排放因子庫進行估算,兼顧準確性與實務可行性。
IFRS S1/S2 的核心精神是讓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並行揭露,並最終經過確信。這意味著永續數據需具備可稽核性、可追溯性,並納入內控流程。
三大重點因應方向:
1. 強化採購數據層:從訂單到排放的自動鏈結
建立或優化數據庫,使每筆採購訂單(SKU、重量、金額)能自動連結對應的排放因子(平均或專屬),形成可追蹤的「採購—碳足跡」對應體系。
2. 整合物流數據層:讓運費成為排放指標的基礎
對於範疇三中最關鍵的 Cat 9(運輸與配送),應強化與第三方物流(3PL)的數據連結,將運費與距離、運輸方式綁定,支援距離法或燃料法的即時計算,建立可信的低碳供應鏈基盤。
3. 以金融標準治理 ESG 數據:從「報表附註」走向「財報正文」
IFRS S1/S2 的最終目的,是讓永續揭露成為財報的一部分。企業在建立內控流程與數據系統時,應採取與財務報表相同的嚴謹度與治理標準,確保永續資訊來源明確、可驗證,為日後的第三方確信奠定基礎。
台灣中小型企業若能把「永續揭露」從合規任務轉化為數據治理與供應鏈管理升級的契機,不僅能在 IFRS S1/S2 的壓力測試中生存,更能以資訊透明與流程韌性,建立新的競爭壁壘。這是一場從「被迫合規」到「主動突圍」的永續轉型戰。
本路線圖提出為資本額低於新台幣50億元的流通業態企業設計,並聚焦於如何善用 TWSE 法規寬限期 與 ISSB 的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與豁免條款,以分階段、低風險、可持續的節奏完成 IFRS S2 接軌。目標不只是「趕上規範」,而是讓企業在強制揭露前,就已具備數據基礎與市場信任的雙重優勢。
在2025年,重點在於建立治理架構和進行初步的數據基線測算。
● 行動 1.1:建立永續治理架構: 指定一位高階主管(如總經理或 CFO)負責監督 IFRS S2 接軌工作,明確界定其對永續數據的責任。將氣候相關風險(特別是供應鏈中斷或轉型風險)納入現有的公司風險管理矩陣中。
● 行動 1.2:邊界設定與重大性評估: 根據 IFRS S2 和 GHG Protocol,明確界定組織邊界和營運邊界。進行初步的範疇三重大性篩選,正式確認 Cat 1(採購商品)和 Cat 9(下游運輸)為核心關注點 3。
● 行動 1.3:基線盤查 (S1/S2/S3 初步估算): 完成 Scope 1/2 的初步盤查。同時,可利用平均數據法對範疇三進行首次基線估算。雖然這一步驟的精確度較低,但它能夠幫助企業快速識別主要的排放熱點,為下一階段的精準供應鏈議合提供指導。
2026 年是永續數據「從可見到可信」的關鍵年。目標在於提升數據品質、強化系統整合,並為2027年報告範疇一/二做準備,並為範疇三的首次正式揭露奠定基礎。
● 行動 2.1:實施混合數據策略: 針對 Cat 1,集中資源對前 的 A 級關鍵供應商啟動數據議合,要求他們提供經確信或至少經審核的 Scope 1/2 數據。利用這些高質量數據替換基線估算中的平均因子,逐步提高範疇三數據的可靠性。
● 行動 2.2:物流數據系統整合: 強化與 3PL 夥伴的合作,將 Cat 9 運輸數據(距離、模式)整合至內部系統,從合約費用法轉向距離法計算。
● 行動 2.3:基準年設定與數據確信準備: 確定溫室氣體基準年。根據 ISSB 準則和 TWSE 指引,與確信機構合作,可導入「預審查」概念並準備內部控制文件,確保 Scope 1/2/3 數據的質量和可追溯性,為未來第三方確信打好基礎。
2027年是強制接軌 IFRS S2 的可能起始點(對於 資本額<50 億的公司)。企業需要將數據轉化為戰略行動。
● 行動 3.1:正式揭露與利用豁免: 根據 TWSE 時程要求,啟動首次 IFRS S2 報告。戰略性地利用首年範疇三豁免,即不在正式財務報告中揭露 Scope 3。然而,作為展現企業治理和承諾的手段,建議企業應在當年度的永續報告書中自願揭露2026年盤查的 Scope 3 混合數據,並說明數據的不確定性和改進計劃。
● 行動 3.2: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根據範疇三熱點分析結果,設定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並設計具操作性的供應鏈減碳策略,例如:
➢ 對供應商提出「再生能源使用」要求;
➢ 優化產品包裝減重;
➢ 採用低碳運輸或在地採購策略。
● 行動 3.3:持續優化與價值創造: 逐年提高範疇三中供應商專屬數據的覆蓋率。此外,將揭露的重點從單純的風險(Risk)轉向機會(Opportunity),例如,揭露企業在開發和銷售高能源效率產品組合方面的投資和成果,從而實現永續供應鏈管理的長期目標。
當多數企業仍在觀望時,能提早行動、善用寬限與豁免期者,將在 2027 年成為市場信任度最高的一群。這不只是永續揭露的起跑線,更是中小企業翻轉競爭位勢、建立品牌信任與供應鏈話語權的起點。
延伸閱讀
>>缺工時代重構台灣中小企業新生產力
>>撐過關鍵90天,數位轉型從可行變可續!
>>從缺工焦慮到員工超能力— AI讓企業人力不再是成本,而是價值倍增器?
>>缺工焦慮下的台灣企業:從人才荒到經濟斷崖,誰能撐過去?
>>當老闆也會假性失智: AI轉型浪潮下,中小企業的焦慮與出路
>>焦慮中的千日競賽:AI衝擊下的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
>>AI浪潮下的台灣中小企業
>>AI焦慮症解方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36 Followers
延伸閱讀
流通全視界
2,836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