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經濟學忽略的中國經濟特色

2024-01-15

100

近來,拜通膨壓力緩解之賜,美CPI年增率下跌5.23百分點,同期大陸CPI年增率跌幅3.3百分點;基此,確實很難論斷大陸CPI持續負增長係肇因於全球通膨緩解,亦或只是自身民間消費不足與社會需求不振。然而,西方經濟學很容易習以為常的認為,陸進口及物價下跌,就是民間消費意願不足、社會需求不振,但卻忽略自加入WTO以來,大陸挾人口紅利優勢,藉低廉產品出口為美緩解通膨壓力;而今,大陸正用其特有的進口產業替代效應、生產技術提升,以及由電商低價商業模式所驅動的規模經濟效益等特色,為自己緩解通膨壓力、甚至激發更多潛在消費者需求。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曾提到,西方經濟理論總結的只是先進經濟體一戰迄今短短百年的發展經驗,更遑論其自身發展亦未臻理想階段;遽以西方經驗評斷大陸現況,必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局限性。最典型例子就是,去(2023)年以來金融市場一直以大陸前11月進口衰退及通貨緊縮為由,論斷其未來經濟動能恐將再陷衰退危機。

 

 

先讓數字說話

陸11月社會零售銷售同比增長10.10%,前11月累計增長7.20%,不僅與疫前7%~10%增長水平相當,亦不遜於美國去年1.29%~7.41%零售銷售年增率。

 

或有論者認為,國情不同、基期不同,不應作如是比較;但至少說明,在全球惡性通膨及經濟不景氣壓力下,陸民間消費尚且堅挺,只是尚未好到足以抵消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

 

美CPI指數組成,住宅比42%、食品及飲料15%、交通運輸15%,比較容易受通膨所影響;反觀大陸,居住比13%、娛樂及文化服務14%、食品占比34%,以致前(2022)年全球惡性通膨來襲時,陸CPI年增率僅在9月觸及2.8%新高,而美CPI年增率反在前年6月創自有統計以來的8.93%歷史新高。

 

近來,拜通膨壓力緩解之賜,美CPI年增率下跌5.23百分點,同期大陸CPI年增率跌幅3.3百分點;基此,確實很難論斷大陸CPI持續負增長係肇因於全球通膨緩解,亦或只是自身民間消費不足與社會需求不振。

 

誠如前述,西方經濟學很容易習以為常的認為,陸進口及物價下跌,就是民間消費意願不足、社會需求不振,但卻忽略自加入WTO以來,大陸挾人口紅利優勢,藉低廉產品出口為美緩解通膨壓力;而今,大陸正用其特有的進口產業替代效應、生產技術提升,以及由電商低價商業模式所驅動的規模經濟效益等特色,為自己緩解通膨壓力、甚至激發更多潛在消費者需求。

 

 

進口替代效應也會導致進口金額下滑

去年前11月大陸進口按美元計下跌6%,但占進口比重近三成的大豆、原油及鐵礦砂等大宗商品,按「數量」計反增長6.2%~86.6%,其中肥料、煤及褐煤與成品油等進口數量即增長了41.4%、62.8%及86.6%,顯示去年大陸進口金額確實衰退,但進口數量不減反增,因此進口金額下滑,除美元升值外,大宗商品價格下滑亦是重要影響因素。

 

另值重視的是,近十年來,大陸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已成為一部不折不扣的日韓台產業興衰史;農產品進口替代蔚為風潮、鋼板替代浪潮來襲、家電產值全球占比逾半、工具機產值排名全球第一、LCD領域完勝台韓、OLED領域積極趕超、造船業全年承接量實現三連冠,甚至依託新能源車首超德日拿下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寶座。

 

綜上所述,近年大陸進口金額下滑,不全然只受社會需求不振所影響,很可能也是上述產業進口替代效應下的一種良性循環;受大陸產業崛起影響,去年前三季陸LCD模組進口同比下降25.7%、前十月家電進口大跌25.6%(前三季家電零售同比增長6.7%);此外,汽車底盤、機床及鋼材等的進口金額跌幅亦高達14%、9.9%及26.7%。

 

 

生產技術提升也是物價下跌主因

按西方經濟學定義,所謂通縮就是持續性的CPI負增長,而CPI之所以負增長,主因消費需求不振、廠商庫存過高、倒逼物價下跌;大陸交通運輸及食物占CPI指數比重近半,豬價占比2.8%且又為CPI指數最重要組成;去年11月陸豬肉價格同比大跌31.8%,加上新能源車企競相降價,肯定成為去年CPI負增長主驅力。

 

但值欣慰的是,從去年前11月、陸新能源車銷售同比增長46.9%,前十月生豬屠宰量同比增長17%等數據看來,豬價及車價下滑,顯非受市場消費需求不振所影響;相較於市場需求不足,季節性因素、飼料成本下降及集團化生產與生產技術提升,無疑也是陸豬價下跌重要影響因素。

 

近年來,陸集團化及5G賦能農漁牧智能養殖發展快速,除國信一號養魚船年產3,700噸遠超過大陸吉林查干湖產量的兩倍外,生豬飼養集團化比例也大增,藉著飼養技術提升,陸母豬年產斷奶仔豬數,已從2010年的13.34頭提升至前年的22頭及去年的25頭,基此,生產技術提升、生豬供給大增,肯定也是今年豬價大跌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需求帶動的規模經濟效益也會造成物價下跌

「拼多多」作為一家以低價、天天特價為主打特點的電商平台,確實為大陸電商市場掀起不小全網低價狂潮,但唯有依託生產廠商直接進貨、物流成本降低與清理庫存等能力,以及放下單價利潤、只賺取規模利潤等堅持,拼多多等電商才能用更低價格及更快速度賣出商品。

 

近幾年來,拼多多等大型電商的低價競爭,確實為市場帶來内卷壓力,也成為近年物價下跌主驅力;但值注意的是,大陸內需市場特有的低價競爭,並不全等號於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需求不振代名詞,反因此激發更多潛在消費需求。

 

去年前三季,陸跨境電商進出口人民1.7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前11月全國網上零售人民幣14萬億元、同比增長11%,社會零售銷售占比27.5%,創下歷史新高。因此嚴格言之,電商低價競爭固然造成物價下跌,但也拜此低價商業模式之賜,潛在消費者的增量需求才能大爆發,才能為大陸內需市場帶來西方經濟學理論所未曾見過的,由消費者需求所主導及驅動的規模經濟效益。


原文連結

首席經貿觀測站

256 Followers

經濟可以說是國家大事,也是你的生活要事,無論企業的生產質量、個人的收支狀況,都有可能與世界各產業相互影響,連帶牽引著國家政策。首席經濟學家以深沉的思考邏輯和特有的觀點,與你分享所見所聞,一同來瞭解國際經濟趨勢及財經資訊,打開經濟新眼界。
知識主題
經濟焦點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