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台灣中小企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雖然高達 91% 的企業已經認知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並投入其中,但實際成效卻不彰──近 70% 的企業投資回報低於 5%。這凸顯了一個矛盾:轉型的最大瓶頸並非基層員工的抗拒,反而是領導者缺乏明確而具前瞻性的戰略藍圖。根據研究顯示,員工對 AI 的準備度和接受度遠超過企業主的預期,這意味著限制轉型的不是技術或人才意願,而是企業自身的視野與格局。
台灣中小企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雖然高達 91% 的企業已經認知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並投入其中,但實際成效卻不彰──近 70% 的企業投資回報低於 5%。這凸顯了一個矛盾:轉型的最大瓶頸並非基層員工的抗拒,反而是領導者缺乏明確而具前瞻性的戰略藍圖。根據研究顯示,員工對 AI 的準備度和接受度遠超過企業主的預期,這意味著限制轉型的不是技術或人才意願,而是企業自身的視野與格局。
本文提出轉型的核心理念是將人工智慧視為放大器,而非取代者,目的是將員工從繁瑣的「高頻率」與高壓的「高負荷」工作中解放,並賦予他們工具,以應對更複雜的「高知識」與「高經驗依賴」任務。如此一來,員工將從單純的執行者,轉變為能夠專注於人類獨有價值(如情感、創意、倫理判斷)的「超級員工」。
轉型需循序漸進:第一步,以 AI 作為生產力引擎,透過自動化快速提升效率;第二步,將 AI 視為策略夥伴,協助數據分析與決策,賦能員工解決複雜問題;最終,重塑工作模式,把釋放的時間與心力導入創新、人際連結與商業模式再造。唯有如此,台灣企業才能在高齡化、缺工與國際競爭的三重壓力下,實現「第二成長曲線」,並讓「超級員工」成為競爭優勢的源頭。
根據《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中小企業的人力結構呈現「倒U型」:年輕勞動力比例偏低,40至44歲族群達高峰後迅速下滑,55歲以上員工卻逐年攀升,顯示勞動力持續高齡化。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平均月薪僅3.91萬元,不增反減,工時卻拉長,與國發會指出中小企業在淨利、創新研發與數位能力皆弱於大企業的警訊相互呼應。
這不只是人口結構的結果,更是一場惡性循環:低薪無法吸引年輕人才 → 勞動力逐漸高齡化 → 高齡員工在數位轉型上保守 → 轉型停滯拖累生產力與營收 → 無法提供具競爭力薪資 → 人才短缺進一步惡化。要打破這個循環,數位轉型已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翻轉形象、吸引新世代人才的關鍵。
此外,高達73%的台灣企業卡在「新台幣30億元營收天險」,營收停滯不前,每年造成數億元成長損失,更潛藏長期生存風險。顧問公司調查指出,專注於獲利卻缺乏成長的企業,往往在10年內消失。「不成長,就等著被淘汰」,已成為市場殘酷的現實。中小企業若要突破現狀,必須同時解決「缺工+低薪」的雙重困境,否則在人才爭奪戰與成長賽局中將愈發邊緣化。
資誠調查顯示,高達91%的台灣中小企業已投入數位轉型,比前一年成長近兩成,顯示「不轉型就沒有競爭力」已成共識。然而,實際成效卻差強人意──多達70%的企業表示數位投資回報不足5%。
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中面臨的挑戰,常被歸因於「缺資金、缺人才」,以及對數位科技的「不知、不易、不足」三大痛點。表面上看似資源問題,但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缺乏清晰的轉型策略。
研究發現,如果企業把數位轉型只當作「降低成本」的手段,往往容易卡關;相反地,當策略聚焦在「市場拓展」或「提升客戶體驗」時,營收成長的機會就更高。換句話說,很多企業把轉型視為省錢工具,而不是創造新價值的引擎。
因此,多數企業只停留在導入基本的數位工具,卻沒有真正善用數據或重塑流程,結果很難達到效率和營收的大幅躍升。正如麥肯錫《Superagency in the Workplace》報告所指出,要釋放人工智慧的真正潛力,企業必須從「小試牛刀」走向「宏大願景」,才能真正迎來成長突破。
台灣在 AI伺服器製造 領域展現出獨特競爭力。國際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與微軟(Microsoft),都高度依賴台灣供應鏈來生產高效能硬體,以因應持續增長的AI運算需求。台灣半導體的技術實力奠定了這個基礎,讓台灣不只是AI的使用者,而是全球AI產業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這股優勢並不限於製造業,中小微服務業同樣扮演關鍵角色。服務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不僅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也活絡地方經濟。隨著數位化與淨零轉型的浪潮加速,挑戰雖大,但機會同樣存在:
這些案例顯示,台灣的AI賦能轉型,正在同時改變製造與服務業。對中小企業而言,這代表他們不必只停留在傳統「代工思維」(把產品做到精),而是能憑藉本土技術優勢,推動流程智慧化,進而創造差異化價值。
在中小企業的日常營運中,有一群人被視為「幕後角色」──行政、業務、財務人資、行銷。他們的工作雖然看似瑣碎,卻是公司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石。問題是,這些角色幾乎都被大量的重複性任務與高壓需求綁住雙手,讓真正能創造價值的部分被迫邊緣化。當AI進場,這些原本被低估的職務,正迎來一場角色翻轉的契機。
AI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價值。讓行政、業務、財務人資、行銷從苦工角色,真正變身為企業的超級戰力。
本章將對核心職務的日常痛點進行系統性歸類,將其分解為四個核心維度。這些維度不僅解釋了員工為何感到身心俱疲,也為後續的AI賦能方案提供了精準的標的。
高頻率痛點,指的是那些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卻高度重複與手動化的任務。它們往往是企業流程的基礎,但耗費的時間與創造的價值嚴重失衡。例如:行政助理得把一疊疊紙本文件和發票輸入電腦;會計人員每月要整理上百張發票單據;行銷助理每天必須回覆大量社群訊息。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卻成為壓垮中小企業效率的「隱形元兇」。它們不只佔據員工處理更高價值工作的時間,還因為高重複性而錯誤頻出,帶來額外的校正成本。長期下來,員工身心疲憊、熱情被磨光,甚至導致離職率上升。
因此,破解「高頻率痛點」不僅是數位轉型的起點,更是最快能見效的關鍵一步。
高負荷痛點,指的是在特定時間點或情境下,工作量瞬間爆增,造成流程塞車、員工壓力飆升的任務。例如:會計人員必須隨時應付老闆突如其來的「特殊報表」與緊急分析;業務與行政助理在專案或活動上線時,常面臨跨部門協調與後勤支援工作量的激增。
這些高負荷任務不僅威脅員工心理健康,更會直接衝擊企業的應變力與決策精準度。在時間壓力下,數據分析往往無法做足,導致判斷失準。而在扁平化的組織中,這種壓力會迅速從個人擴散到整個團隊,讓協作效率全面下滑。
因此,解決「高負荷痛點」,是企業打造營運韌性、應對突發挑戰的關鍵一步。
高知識痛點,指的是那些必須具備專業背景、且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勝任的工作,尤其當知識更新速度極快時,更顯挑戰。例如:會計人員必須持續掌握不斷變動的稅法與會計準則;人資專員要熟悉繁複的勞動法規;行銷人員則需緊跟最新的廣告演算法、市場趨勢與數據分析技術。
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維持員工的持續學習能力本身就是一大難題。更棘手的是,這些專業知識往往集中在少數「關鍵人才」腦中,一旦他們離職,便會造成嚴重的知識斷層。
然而,AI正在改變這個局面。AI讓知識成為「流動的公共資源」,任何人都能即時調用。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力,不再取決於「誰懂得最多」,而是「誰能問對問題」,以及「誰能最快理解並應用龐大的資訊」
高經驗痛點,指的是那些無法被SOP化,必須透過長期實務累積、直覺判斷與人際互動才能勝任的工作。這些屬於難以量化、難以傳承的「隱性知識」。例如,高階管理者的策略規劃、業務人員與客戶建立的信任關係,以及人資專員協調勞資爭議,都是高度依賴經驗的工作。
問題在於,經驗本身也有盲點:人容易因慣性而忽略新選項;而經驗的傳承更是困難又低效。當組織過度依賴個人經驗時,企業的創新與應變能力往往受到限制。
然而,這類工作的核心價值,恰恰在於面對未知情境時,能基於過往經驗做出「創造性判斷」,並建立關鍵的人際連結。這部分正是AI最難以複製的領域,也是未來「超級員工」最珍貴的優勢所在。
表1:關鍵職務及其痛點分析
人工智慧的崛起引發了人們對工作被取代的焦慮。然而,真正的轉型並非人工智慧取代人類,而是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協作。在自動化浪潮下,人類獨有的三大核心價值,將成為「超級員工」的基石。
麥肯錫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無法複製人類心智最關鍵的部分──情感、創意與道德價值。這些「人性優勢」正是AI難以取代的核心。
以銷售與顧問職務為例,他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產品或服務,而在於能與客戶建立真實的信任關係。這需要共情能力,去理解對方未說出口的需求。
同樣地,醫師、護理師、教師等以人為本的職業,最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在於傳遞「人性的溫度」與「同理心」。AI可以處理標準化的客服問題,但一旦涉及情緒安撫、複雜糾紛或需要情感支持的情境,冰冷的演算法就顯得無能為力。
在AI賦能下,業務人員將不再被瑣碎行政工作綁住,而能專注在「關係經營」與「情感連結」。他們不只是產品推銷者,更能進化為深化信任、創造長期價值的「超級業務」。
行銷、UX設計和寫作等創意領域,依然需要仰賴人類的直覺與創造力。行銷人員必須根據市場趨勢與文化脈絡,打造能「引發共鳴」的品牌故事;企業領導者則要具備遠見,能在混沌中找到新的成長曲線。
人工智慧雖能快速生成文案與圖片,顯著提升效率,但創意的核心從來不是「產出」,而是「連結與洞察」。AI可以依據數據推演出「最佳」方案,卻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的「不確定性」與「情感共鳴」。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跨界的思維火花,以及對市場與人性的深刻洞察。
AI能讓行銷人員擺脫素材製作與數據彙整的繁瑣,專注於策略與品牌敘事。未來,最有價值的行銷人員,不是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而是能創造需求、引領市場的策略家。
人工智慧的決策完全依賴演算法與數據,缺乏情感、道德與是非判斷。企業在風險管理、財務策略與重大決策上,最終仍必須由人類在倫理框架下做出判斷。
AI雖能協助進行風險控管與財務預測,但它的決策可能帶有偏見,且多數演算法如同「黑盒子」,難以釐清責任歸屬。在AI時代,決策者的價值將不再是「計算能力」,而是「洞察力與判斷力」。
會計人員也將不只是報表製作員,而是能善用AI進行財務預測與風險分析,並為企業提供專業建議的「財務顧問」。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數字本身,而在於對數據背後意義的理解與判斷。
結合前述的痛點與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人類價值,提出一個具體、分階段的AI賦能藍圖。此藍圖的核心是將人工智慧視為工具,逐步釋放人類潛力,最終實現「Superagency」(超能工作力)2。
本階段的目標是透過自動化,快速解決高頻率與高負荷痛點,實現效率提升與成本節省。舉例如下:
透過這些應用,員工能從大量重複性任務中解放,企業則能同時獲得「省錢」與「省時」的雙重優勢。
在第二階段,AI 不再只是降低成本的工具,而是成為「策略思考的夥伴」,協助員工處理更複雜、高價值的任務。
透過第二階段的應用,AI 成為「知識」與「經驗」的放大器,讓決策更精準、更客觀,並幫助企業快速應對市場變化。
這是企業轉型的最終目標──麥肯錫報告所稱的「Superagency」(超能工作力)。經過前兩階段的累積,員工將全面升級,從「任務執行者」進化為能與 AI 協作、專注於創新、策略與人際連結的「超級員工」。
最終,企業將擁有一支更具創造力、策略性與韌性的人才隊伍,能開拓新事業、拓展新市場,實現「第二成長曲線」。
表2:從痛點到價值:AI賦能矩陣
成功的 AI 轉型,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導入,而是 領導思維、人才培育與組織文化的全面變革。
數位轉型最大的障礙,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領導力」與組織思維的重新佈線。
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困境,來自於將 AI 只看作「省成本的工具」,而非「驅動成長的戰略資產」。
領導者必須確立 AI 導入的長期目標,並與企業的核心策略相連結——無論是業務模式的升級、客戶體驗的優化,或是市佔率的擴張,都必須讓 AI 成為推進器。同時,領導者要展現「沒有回頭路」的決心,讓團隊感受到方向的堅定。在文化層面,也應鼓勵基層員工進行小規模 AI 實驗,並給予資源與支持,累積成功案例,進一步引爆內部轉型的文化效應。
台灣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人工智慧專業人才,因此,與其「外部招募」,更迫切的挑戰是「內部培育」。
建議企業應推動 AI 分級培訓,依不同層級員工設計漸進式的學習路徑:
此外,企業還必須重新設計工作流程與職能,清楚界定「人與 AI 的分工」,將員工從重複性任務中解放,並賦予他們更具策略性與創造性的角色,真正成為新世代的「超能工作力」。
真正的 AI 轉型,並不只是為了降低成本或減少人力。這一波生成式 AI 浪潮與以往的數位轉型截然不同,其核心在於 流程的顛覆 與 知識的萃取。
AI 轉型的本質,不是少花錢,而是幫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之路,是一場從「痛苦」走向「價值」的蛻變。人工智慧不是威脅,而是加速器。它能將人們從高頻率、高負荷的瑣事中解放,讓我們重新專注於人類最獨特、最不可取代的特質:創造力、同理心與策略判斷。
企業主必須把握此刻,把 AI 視為宏大願景的核心,並堅持「以人為本」的思維。透過 分級培訓 與 政府資源 的加持,將現有人才升級為能與 AI 協作的「超級員工」。
這不僅是對抗少子化、高齡化與全球競爭的唯一出路,更是為企業打造 永續成長引擎、為員工開啟 更高價值職涯 的關鍵。
14想當業務助理必看!8大工作內容、技能需求與職涯發展全解析 - 信義房屋
延伸閱讀
>>缺工焦慮下的台灣企業:從人才荒到經濟斷崖,誰能撐過去?
>>當老闆也會假性失智: AI轉型浪潮下,中小企業的焦慮與出路
>>焦慮中的千日競賽:AI衝擊下的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
>>AI浪潮下的台灣中小企業
>>AI焦慮症解方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26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826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