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焦慮下的台灣企業:從人才荒到經濟斷崖,誰能撐過去?

2025-10-03

編輯上稿

Vivian Chiu

177

缺工不是缺人,而是掏空台灣經濟的慢性病! 台灣正陷入一場比想像更嚴峻的缺工危機。這並非短期現象,而是由少子化與高齡化驅動的人口斷崖,帶來不可逆的勞動力萎縮。所謂的「缺工無礙論」不僅經不起檢驗,更掩蓋了背後的結構性失衡:經濟成長動能正被削弱,薪資推升卻換不來生產力,企業競爭力正在被一點一滴掏空。 服務業面臨「高成本+低品質」的雙重打擊,製造業則深陷人才斷鏈與轉型停滯的 M 型化困境。面對這場長期挑戰,企業必須轉守為攻:重新審視商業模式為優先、建立友善且具吸引力的職場、投資人才再培訓、務實導入 AI 與自動化,逐步試點重塑商業模式。

破除迷思——「缺工無礙論」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現在缺工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隨著未來台灣總人口數持續下降,不免懷疑:還需要這麼多企業提供服務嗎?真的還會有那麼多的工作需求嗎?缺工真旳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未來,也沒有那麼多人口要消費吧?缺工無礙論,是個迷思嗎?


「現在的缺工,不會造成未來企業經營的困境。」——這種說法與台灣的經濟現實與人口結構趨勢嚴重背離。它錯誤地將勞動力短缺視為短期的景氣波動或疫情後的偶發現象,卻忽視了背後因人口結構轉變所引發的長期性、系統性挑戰。


本文從經濟學理論、人口數據、產業現況與政策應對四大面向,深入揭示勞動力短缺如何逐步侵蝕台灣經濟基石,並使企業陷入日益嚴峻的經營困境。經濟學家周雨田已明確警示:勞動力短缺「中長期將削弱經濟成長動能」。而台灣工業總會在 2025 年白皮書中,更將「缺工」列為產業界的首要挑戰,高達 70.5% 的產業公會表達憂慮。


1.勞動力短缺不是偶發,而是拖垮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失衡

  經濟學理論的警告——勞動市場失衡的宏觀衝擊


1.1 勞動市場的古典與凱因斯視角:缺工不會隨人口下降而消失

許多人會疑惑:隨著總人口持續下降,台灣真的還需要這麼多工作機會嗎?需求減少後,缺工問題是否就會自然消失?

在古典經濟學的理想模型中,勞動市場確實被假設能自我調節:當勞動供給不足時,實質工資會上升,吸引更多人投入市場,最終恢復均衡。然而,現實世界遠比模型複雜。正如凱因斯所揭示的「工資僵固性」,當勞動力不足時,工資雖會上升,但當人口或需求減少時,工資卻難以下調。這意味著勞動市場並非「彈性調整」的完美機制,缺工與失衡往往會持續存在,而不是因人口減少自動消解。


1.2 短缺經濟學的啟示:從暫時現象到結構性困境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János Kornai)的「短缺經濟學」指出,短缺並非偶發或短期現象,而是一種會在特定結構下反覆出現的系統性問題。套用到台灣勞動市場,缺工並不是疫情後復甦的暫時結果,而是源於人口快速老化與少子化的長期結構性挑戰。

這種挑戰將使勞動市場持續處於失衡狀態:即使總人口下降,勞動力需求並不會「同比例」減少,因為高齡化社會反而會推升醫療、長照、服務等領域的用工需求。

同時,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力的維持,也需要穩定的人力基礎。結果就是——缺工會變成一種長期且不斷自我強化的困境,影響比我們以為的更深。


1.3 薪資通膨、生產力下滑與成長停滯的惡性循環

勞動短缺的影響不僅限於招工困難,更透過多條途徑擴散,逐步侵蝕企業競爭力與整體經濟的成長基礎。

核心重點包括:

  • 薪資與成本壓力:勞動力不足推升薪資,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膨」,尤其對中小企業打擊最重。
  • 技能錯配與生產力下降:缺工迫使企業以低技術勞力填補高技能職位,效率降低。英國經驗顯示,技術勞力短缺使年生產力成長率下降 0.4%。
  • 創新與研發投資受阻:缺工使企業將資源投入短期應急(如加薪、調度),長期研發與技術升級因此被壓縮甚至延宕。


雖然部分理論認為缺工可能形成「倒逼效應」,促使企業創新,但對多數台灣企業而言,現實卻是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創新停滯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經濟陷入長期失速風險。


2.人口斷崖下的台灣:勞動力的雙重失衡,正掏空經濟引擎

台灣的結構性危機——人口斷崖與勞動力的不可逆萎縮


台灣當前的缺工問題是由更深層的結構性危機所驅動:人口斷崖。國發會的人口推估以確鑿數據揭示,台灣未來的人口結構正走向急遽而不可逆的轉折


2.1 國發會的警示:工作年齡人口的急遽萎縮

根據國發會的報告,台灣總人口將從 2024 年的 2,340 萬人,驟減至 2070 年的 1,497 萬人,減少 843 萬人。更嚴重的是,勞動主力——15 至 64 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將銳減 920 萬人。其占比更在 2028 年跌破三分之二,這意味著台灣賴以維持成長的「人口紅利」正式走入歷史


2.2 勞動力結構的高齡化與質性挑戰

人口下滑的同時,勞動力年齡結構也正發生劇烈轉變。主計總處數據顯示,15 至 44 歲的青壯年勞動人口普遍呈現負成長;反觀 65 歲以上的銀髮勞動力卻快速增長,成為唯一持續擴張的族群。結果,台灣的勞動市場正在明顯高齡化。這不僅意味著勞動力體能與技術上的挑戰,也將使整體生產效率承受沉重壓力。


2.3 扶養比的沉重負擔:經濟引擎熄火與社會壓力暴增

人口斷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扶養比的惡化。國發會推估,台灣的扶養比將從 2024 年「3.6 名青壯年扶養 1 名老人」,惡化至 2070 年「1 名青壯年扶養 1 名老人」。這將大幅加重工作人口的稅負與社會保險負擔,並可能壓縮消費與投資動能。同時,醫療、長照、退休金等社會福利系統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台灣的勞動力困境,不僅是「總量減少」,更是「質與量的雙重失衡」:一方面,銀髮勞動力的潛能未被有效開發,與日、韓相比仍有明顯落差;另一方面,高教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使年輕勞動力無法有效銜接高技術職缺。這種跨年齡層、跨產業的錯配,使台灣所面臨的挑戰遠遠超過單純的人口下滑,而是一場全面性的勞動力結構危機。

出處: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nc_14813_36128


3.缺工成為絞索:服務業受壓、製造業停滯,台灣產業陷入惡性循環

勞動力短缺並非抽象的宏觀理論,而是切實衝擊台灣各行各業的經營根基。


3.1 服務業的致命傷:成本上升與品質下滑的雙重擠壓

服務業是缺工潮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餐飲、觀光住宿等低薪、長工時產業,正面臨更嚴峻挑戰。調查顯示,為了搶人,台灣服務業企業不得不調高薪資,2025年平均加薪幅度預估將突破 4%,創 14 年新高。


然而,薪資成本的飆升再加上進口物價通膨,正急速壓縮中小企業的利潤。更嚴重的是,缺工使業者難以維持正常營運,只能靠員工加班或跨區支援,導致服務品質下降、顧客滿意度降低。對以「服務體驗」為核心的產業而言,這是沉重而致命的雙重打擊。


3.2 製造業的 M 型化困境:傳統產業的轉型受阻

製造業的缺工呈現出 M 型化格局:一端是高科技產業因全球需求旺盛而不斷擴張,甚至發放「營養金」搶奪大學生;另一端則是傳統製造業因薪資缺乏競爭力,無法吸引或留住年輕勞動力。許多年輕人即使已簽約,也寧願違約轉投更高薪的職位。


這種人才失衡,讓傳統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無法提供高薪 → 無法吸引人才 → 無法推動轉型 → 更難提供高薪。長此以往,轉型升級的道路被嚴重卡死。


更值得警惕的是,缺工不僅使企業日常營運陷入困境,還直接阻礙了自動化與 AI 投資的推進。日本的經驗便是一面鏡子。雖然日本企業普遍有資金與意願推動設備更新,但因為人力不足,影響許多投資計畫無法落地。


因此,缺工不只是人不夠,而是讓台灣產業競爭力逐步窒息的核心危機。


4.缺工無解?政策緩慢、AI難落地?台灣陷入雙重困境

現有應對策略的局限與挑戰

面對缺工危機,政府與企業雖已推出多項應對措施,但推動速度與實質成效仍遠遠不足。這些努力在產業現場往往顯得緩慢、零碎,難以對結構性問題產生有效的緩解作用。


4.1 政府政策的緩慢與失焦?高齡就業與移工政策的困境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希望提升銀髮族的勞參率。然而數據顯示,高齡者(65歲以上)的就業率在2024年仍停滯不前,與日、韓、新加坡相比差距明顯,似乎反映出台灣政策動能不足、著力點不夠精準。


另一方面,工總與產業公會持續呼籲放寬移工政策,包含擴大引進、延長留台年限等。但工總白皮書直言,政府的回應「太慢了」,顯示官方施政與產業迫切需求之間存在顯著落差。換言之,台灣政府是否在政策推動上既不夠快,也不夠聚焦?


4.2 企業轉型的障礙:AI與自動化不是萬靈丹

企業普遍寄望於自動化與AI技術,試圖化解缺工壓力。然而調查指出,超過四成企業認為「缺乏合適人才」是導入AI的最大挑戰。台灣雖在AI硬體製造全球領先,但在實際應用與落地上卻顯得力不從心,形成「製造力強、應用力弱」的結構性瓶頸。


對中小企業而言,困境更為嚴峻。高昂的導入成本、數據不足、缺乏專業人員與系統整合困難,使得轉型門檻極高。再加上員工普遍擔憂AI會取代工作,文化上的抗拒進一步加劇轉型阻力。若企業無法有效進行培訓與變革管理,AI反而可能淪為口號,而非解方。


缺工危機無法速解


無論是政府政策還是企業轉型,現行應對策略普遍受限於「速度過慢、需求落差、落地困難」。這凸顯出「缺工無礙」只是紙上幻象——不論是政策推動還是技術導入,解方本身都陷入龐大挑戰,難以在短期內為產業帶來實質紓解。


5.缺工不是缺人,而是掏空經濟的慢性病

日本與韓國的前車之鑑——缺工如何一步步掏空經濟

日本與韓國比台灣更早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其勞動力短缺的經驗對台灣具有高度警示作用。

在韓國,人口老化已使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最新數據顯示,60歲以上高齡勞工首次成為勞動市場中占比最大的年齡層32。雖然他們部分彌補了人力缺口,但研究指出,由於老年勞工生產力普遍較低,仍不足以抵消勞動力供給下降帶來的衝擊14。


日本的挑戰則更為嚴峻。勞動力短缺不僅壓縮企業日常營運,更直接限制了長期資本支出與技術升級20。即使企業獲利穩健且具備投資意願,卻因人力不足而導致設備投資四年來首次下滑。其原因包括:

  • 建設與擴產延宕:缺乏施工與設備安裝人力,投資計畫一再拖延。
  • 技能人力不足:缺少能操作與維護新設備的專業人才,使投資效益大打折扣。
  • 成本與風險增加:人力調度、培訓成本飆升,使企業對大規模投資更加保守。


這些經驗清楚揭示:勞動力短缺已不僅是「缺人」的問題,而是從根本上壓抑投資、阻斷轉型,進而侵蝕整體經濟競爭力。雖然日本政府與企業正積極應對,包括開放更多外國勞工、推動「超短時打工」、以及大規模導入AI與自動化,但成效仍有限,且需要付出極高成本。


台灣眼下的處境,正與日本、韓國的困境遙相呼應。服務業承受「高成本+低品質」的雙重擠壓,製造業則陷入人才失衡與轉型受阻的惡性循環。缺工已不只是短期營運的挑戰,而是一條逐漸收緊的絞索,正一點一滴掏空台灣的獲利模式與升級動能,威脅未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


6.缺工時代,企業主不只是被動承受者,更是能決定自身未來的行動者。

總結與政策建議——企業主的抉擇與外部的關鍵配合


綜觀前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結論:缺工不是過渡性的困境,而是將深刻改寫台灣經濟命運的結構性挑戰。即便面對未來總人口驟減與高齡人口激增,消費力同步下降,缺工所帶來的危機仍遠超我們的想像。它不僅推高企業營運成本,更深刻地侵蝕生產力、創新力,以及整體經濟的長期成長潛能,成為掏空台灣競爭力的核心隱憂。


讓我們以正面迎戰這項挑戰,並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擘劃出路,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企業主可立即決策與執行的行動:

  1. 重新檢視商業模式:在人力永續短缺的結構下,企業需評估自身是否過度依賴大量人力,並考慮以價值提升、差異化服務與產品創新來減少對勞力的高度依賴。
  2. 建立友善且具吸引力的職場: 缺工時代,人才競爭等同於市場競爭。企業應強化彈性工時、育兒支持、職涯發展等制度,以吸引女性與中高齡勞工進入或留在職場。
  3. 投資人才發展與再培訓: 不應僅依賴外部人力來源,而是積極建立企業內部的再培訓與跨職能轉換機制。員工若能掌握新技能,企業就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保持彈性。
  4. 務實導入AI與自動化: 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必追求大規模一次到位,而是從最能減少人力壓力的環節開始,逐步試點應用。透過與外部顧問或產業合作夥伴合作,可降低導入成本與風險。


然而,在缺工這個結構性挑戰面前,企業主固然可以率先採取積極作為,但外在政策與環境的支持同樣不可或缺。台灣要真正走出困境,建議以短、中、長期三個層次同時布局:短期上,加速開放移工政策,務實回應產業燃眉之急;中期則要全面提升勞動參與率,特別是借鏡日韓經驗,善用高齡者與女性潛在勞動力;長期而言,唯有強化教育與產業的深度連結,培養符合新興產業需求的人才,才能建立可持續的人力供給基礎。


勞動力短缺的衝擊與影響,原比想像中的來得更大!從缺工到斷崖:台灣儼然正走向無聲的經濟崩塌,侵付蝕台灣經濟的根基。唯有正視這項結構性挑戰,並從人口、產業與政策等多個面向主動採取全面且務實的行動台灣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變局中,維持其成長動能與競爭優勢


參考資料:
1.勞動力短缺敲警鐘,學者:服務業危機更勝製造業 - 財經新報
2.工總公布2025白皮書產業界關切缺工等五大挑戰向政府提出四大建議 ...
3.26 勞動市場與總合供需memo
4.短缺經濟學 - MBA智库百科
5.勞動力短缺的原因: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6.台灣服務業加薪因缺工嚴重 2025年平均加薪幅度突破4%
7.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否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 《产经评论》杂志社
8.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到2070年台灣總人口數將不到1500萬人 - 理財鴿
9.國發會人口報告出爐!預估2070年台灣總人口數大減844萬人 - 財訊
10.國發會:高齡少子女化加劇2070年工作年齡人口少920萬- 自由財經
11.震撼彈!台灣人口驟減844萬2070年將只剩1497萬人超高齡社會來臨 - Yahoo奇摩新聞
12.【最新2022至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出爐】 - 國家發展委員會
13.2025年超高齡社會倒數學者:台灣勞動力老化拉警報 - Yahoo股市
14.晚年貧困推動就業韓60歲以上「老年勞工」比例首超日本 - 工商時報
15.缺工與超高齡社會浪潮下促進中高齡人力運用之挑戰與因應 - 勞動部
16.人口與勞動力 - 勞動部
17.提升中高齡勞動力之挑戰與因應 - 勞動部
18.產業缺工現況與策略 - 行政院
19.台缺工逾百万人服务业成重灾区- 博客| 文学城
20.日本經濟|日本企業資本支出四年來首見下滑,勞動力短缺成最大 ...
21.找嘸人的困局疫情後的缺工危機 文/孫弘岳(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22.【焦點話題】產業缺工趨勢下我國因應策略芻議 - 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
23.台灣中小企業AI 應用實戰指南- 瑞比智慧airabbi
24.缺工時代的餐廳營運對策:用AI 語音預約服務、智慧餐飲機器人和人力媒合迎戰缺工潮!
25.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 - KPMG International
26.AI 導入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企業數位轉型指引 - Intelligrate Blog
27.導入AI 應用中小企業該知道的5 件事 - 全方位就業技術培訓協會
28.臺灣產業該如何導入AI?28% 製造業實踐AI,降本增效有成、數據仍是挑戰 - 未來商務
29.2024 企業缺工問題的終極解法 - airabbi
30.勞動部積30.極推動各項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
31.日本勞動力短缺恐衝擊經濟復甦力道 - DIGITIMES
32.韓國高齡化衝擊!首次60歲以上勞工占最多 - Yahoo奇摩新聞
33.人力危機警報響起!日本勞動力奇缺無比,人口難題如何尋求解方? - TALKace
34.勞動部鎖定3大方向,化解勞動力短缺- 惜福人力集團| 專業仲介移工優質親切服務
35.台灣人口「連20個月負成長」 少子化重擊缺工 - 旺得富理財網
36.找嘸人的困局疫情後的缺工危機 文/孫弘岳(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當老闆也會假性失智: AI轉型浪潮下,中小企業的焦慮與出路

>>焦慮中的千日競賽:AI衝擊下的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

>>AI浪潮下的台灣中小企業

>>老闆的兩難:AI 投資到底值不值得?

>>企業主 AI 焦慮與轉型

>>AI焦慮檢測表出爐!

>>AI焦慮症解方

>>我眼中的高階AI症候群患者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24 Followers

流通產業是人流、商流、物流、金流及資訊流的匯集、聯集與交集,我們都生存、體驗、感受在其中,每個變化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模式,此時此刻開啟您的視界與視野與這時代一起與時俱進。
知識主題
零售業
食品業
經營管理
缺工議題
餐飲業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