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缺工不是缺人,而是掏空台灣經濟的慢性病! 台灣正陷入一場比想像更嚴峻的缺工危機。這並非短期現象,而是由少子化與高齡化驅動的人口斷崖,帶來不可逆的勞動力萎縮。所謂的「缺工無礙論」不僅經不起檢驗,更掩蓋了背後的結構性失衡:經濟成長動能正被削弱,薪資推升卻換不來生產力,企業競爭力正在被一點一滴掏空。 服務業面臨「高成本+低品質」的雙重打擊,製造業則深陷人才斷鏈與轉型停滯的 M 型化困境。面對這場長期挑戰,企業必須轉守為攻:重新審視商業模式為優先、建立友善且具吸引力的職場、投資人才再培訓、務實導入 AI 與自動化,逐步試點重塑商業模式。
現在缺工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隨著未來台灣總人口數持續下降,不免懷疑:還需要這麼多企業提供服務嗎?真的還會有那麼多的工作需求嗎?缺工真旳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未來,也沒有那麼多人口要消費吧?缺工無礙論,是個迷思嗎?
「現在的缺工,不會造成未來企業經營的困境。」——這種說法與台灣的經濟現實與人口結構趨勢嚴重背離。它錯誤地將勞動力短缺視為短期的景氣波動或疫情後的偶發現象,卻忽視了背後因人口結構轉變所引發的長期性、系統性挑戰。
本文從經濟學理論、人口數據、產業現況與政策應對四大面向,深入揭示勞動力短缺如何逐步侵蝕台灣經濟基石,並使企業陷入日益嚴峻的經營困境。經濟學家周雨田已明確警示:勞動力短缺「中長期將削弱經濟成長動能」。而台灣工業總會在 2025 年白皮書中,更將「缺工」列為產業界的首要挑戰,高達 70.5% 的產業公會表達憂慮。
經濟學理論的警告——勞動市場失衡的宏觀衝擊
許多人會疑惑:隨著總人口持續下降,台灣真的還需要這麼多工作機會嗎?需求減少後,缺工問題是否就會自然消失?
在古典經濟學的理想模型中,勞動市場確實被假設能自我調節:當勞動供給不足時,實質工資會上升,吸引更多人投入市場,最終恢復均衡。然而,現實世界遠比模型複雜。正如凱因斯所揭示的「工資僵固性」,當勞動力不足時,工資雖會上升,但當人口或需求減少時,工資卻難以下調。這意味著勞動市場並非「彈性調整」的完美機制,缺工與失衡往往會持續存在,而不是因人口減少自動消解。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János Kornai)的「短缺經濟學」指出,短缺並非偶發或短期現象,而是一種會在特定結構下反覆出現的系統性問題。套用到台灣勞動市場,缺工並不是疫情後復甦的暫時結果,而是源於人口快速老化與少子化的長期結構性挑戰。
這種挑戰將使勞動市場持續處於失衡狀態:即使總人口下降,勞動力需求並不會「同比例」減少,因為高齡化社會反而會推升醫療、長照、服務等領域的用工需求。
同時,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力的維持,也需要穩定的人力基礎。結果就是——缺工會變成一種長期且不斷自我強化的困境,影響比我們以為的更深。
勞動短缺的影響不僅限於招工困難,更透過多條途徑擴散,逐步侵蝕企業競爭力與整體經濟的成長基礎。
核心重點包括:
雖然部分理論認為缺工可能形成「倒逼效應」,促使企業創新,但對多數台灣企業而言,現實卻是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創新停滯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經濟陷入長期失速風險。
台灣的結構性危機——人口斷崖與勞動力的不可逆萎縮
台灣當前的缺工問題是由更深層的結構性危機所驅動:人口斷崖。國發會的人口推估以確鑿數據揭示,台灣未來的人口結構正走向急遽而不可逆的轉折。
根據國發會的報告,台灣總人口將從 2024 年的 2,340 萬人,驟減至 2070 年的 1,497 萬人,減少 843 萬人。更嚴重的是,勞動主力——15 至 64 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將銳減 920 萬人。其占比更在 2028 年跌破三分之二,這意味著台灣賴以維持成長的「人口紅利」正式走入歷史。
人口下滑的同時,勞動力年齡結構也正發生劇烈轉變。主計總處數據顯示,15 至 44 歲的青壯年勞動人口普遍呈現負成長;反觀 65 歲以上的銀髮勞動力卻快速增長,成為唯一持續擴張的族群。結果,台灣的勞動市場正在明顯高齡化。這不僅意味著勞動力體能與技術上的挑戰,也將使整體生產效率承受沉重壓力。
人口斷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扶養比的惡化。國發會推估,台灣的扶養比將從 2024 年「3.6 名青壯年扶養 1 名老人」,惡化至 2070 年「1 名青壯年扶養 1 名老人」。這將大幅加重工作人口的稅負與社會保險負擔,並可能壓縮消費與投資動能。同時,醫療、長照、退休金等社會福利系統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台灣的勞動力困境,不僅是「總量減少」,更是「質與量的雙重失衡」:一方面,銀髮勞動力的潛能未被有效開發,與日、韓相比仍有明顯落差;另一方面,高教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使年輕勞動力無法有效銜接高技術職缺。這種跨年齡層、跨產業的錯配,使台灣所面臨的挑戰遠遠超過單純的人口下滑,而是一場全面性的勞動力結構危機。
勞動力短缺並非抽象的宏觀理論,而是切實衝擊台灣各行各業的經營根基。
服務業是缺工潮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餐飲、觀光住宿等低薪、長工時產業,正面臨更嚴峻挑戰。調查顯示,為了搶人,台灣服務業企業不得不調高薪資,2025年平均加薪幅度預估將突破 4%,創 14 年新高。
然而,薪資成本的飆升再加上進口物價通膨,正急速壓縮中小企業的利潤。更嚴重的是,缺工使業者難以維持正常營運,只能靠員工加班或跨區支援,導致服務品質下降、顧客滿意度降低。對以「服務體驗」為核心的產業而言,這是沉重而致命的雙重打擊。
製造業的缺工呈現出 M 型化格局:一端是高科技產業因全球需求旺盛而不斷擴張,甚至發放「營養金」搶奪大學生;另一端則是傳統製造業因薪資缺乏競爭力,無法吸引或留住年輕勞動力。許多年輕人即使已簽約,也寧願違約轉投更高薪的職位。
這種人才失衡,讓傳統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無法提供高薪 → 無法吸引人才 → 無法推動轉型 → 更難提供高薪。長此以往,轉型升級的道路被嚴重卡死。
更值得警惕的是,缺工不僅使企業日常營運陷入困境,還直接阻礙了自動化與 AI 投資的推進。日本的經驗便是一面鏡子。雖然日本企業普遍有資金與意願推動設備更新,但因為人力不足,影響許多投資計畫無法落地。
因此,缺工不只是人不夠,而是讓台灣產業競爭力逐步窒息的核心危機。
現有應對策略的局限與挑戰
面對缺工危機,政府與企業雖已推出多項應對措施,但推動速度與實質成效仍遠遠不足。這些努力在產業現場往往顯得緩慢、零碎,難以對結構性問題產生有效的緩解作用。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希望提升銀髮族的勞參率。然而數據顯示,高齡者(65歲以上)的就業率在2024年仍停滯不前,與日、韓、新加坡相比差距明顯,似乎反映出台灣政策動能不足、著力點不夠精準。
另一方面,工總與產業公會持續呼籲放寬移工政策,包含擴大引進、延長留台年限等。但工總白皮書直言,政府的回應「太慢了」,顯示官方施政與產業迫切需求之間存在顯著落差。換言之,台灣政府是否在政策推動上既不夠快,也不夠聚焦?
企業普遍寄望於自動化與AI技術,試圖化解缺工壓力。然而調查指出,超過四成企業認為「缺乏合適人才」是導入AI的最大挑戰。台灣雖在AI硬體製造全球領先,但在實際應用與落地上卻顯得力不從心,形成「製造力強、應用力弱」的結構性瓶頸。
對中小企業而言,困境更為嚴峻。高昂的導入成本、數據不足、缺乏專業人員與系統整合困難,使得轉型門檻極高。再加上員工普遍擔憂AI會取代工作,文化上的抗拒進一步加劇轉型阻力。若企業無法有效進行培訓與變革管理,AI反而可能淪為口號,而非解方。
缺工危機無法速解
無論是政府政策還是企業轉型,現行應對策略普遍受限於「速度過慢、需求落差、落地困難」。這凸顯出「缺工無礙」只是紙上幻象——不論是政策推動還是技術導入,解方本身都陷入龐大挑戰,難以在短期內為產業帶來實質紓解。
日本與韓國的前車之鑑——缺工如何一步步掏空經濟
日本與韓國比台灣更早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其勞動力短缺的經驗對台灣具有高度警示作用。
在韓國,人口老化已使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最新數據顯示,60歲以上高齡勞工首次成為勞動市場中占比最大的年齡層32。雖然他們部分彌補了人力缺口,但研究指出,由於老年勞工生產力普遍較低,仍不足以抵消勞動力供給下降帶來的衝擊14。
日本的挑戰則更為嚴峻。勞動力短缺不僅壓縮企業日常營運,更直接限制了長期資本支出與技術升級20。即使企業獲利穩健且具備投資意願,卻因人力不足而導致設備投資四年來首次下滑。其原因包括:
這些經驗清楚揭示:勞動力短缺已不僅是「缺人」的問題,而是從根本上壓抑投資、阻斷轉型,進而侵蝕整體經濟競爭力。雖然日本政府與企業正積極應對,包括開放更多外國勞工、推動「超短時打工」、以及大規模導入AI與自動化,但成效仍有限,且需要付出極高成本。
台灣眼下的處境,正與日本、韓國的困境遙相呼應。服務業承受「高成本+低品質」的雙重擠壓,製造業則陷入人才失衡與轉型受阻的惡性循環。缺工已不只是短期營運的挑戰,而是一條逐漸收緊的絞索,正一點一滴掏空台灣的獲利模式與升級動能,威脅未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
總結與政策建議——企業主的抉擇與外部的關鍵配合
綜觀前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結論:缺工不是過渡性的困境,而是將深刻改寫台灣經濟命運的結構性挑戰。即便面對未來總人口驟減與高齡人口激增,消費力同步下降,缺工所帶來的危機仍遠超我們的想像。它不僅推高企業營運成本,更深刻地侵蝕生產力、創新力,以及整體經濟的長期成長潛能,成為掏空台灣競爭力的核心隱憂。
讓我們以正面迎戰這項挑戰,並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擘劃出路,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企業主可立即決策與執行的行動:
然而,在缺工這個結構性挑戰面前,企業主固然可以率先採取積極作為,但外在政策與環境的支持同樣不可或缺。台灣要真正走出困境,建議以短、中、長期三個層次同時布局:短期上,加速開放移工政策,務實回應產業燃眉之急;中期則要全面提升勞動參與率,特別是借鏡日韓經驗,善用高齡者與女性潛在勞動力;長期而言,唯有強化教育與產業的深度連結,培養符合新興產業需求的人才,才能建立可持續的人力供給基礎。
勞動力短缺的衝擊與影響,原比想像中的來得更大!從缺工到斷崖:台灣儼然正走向無聲的經濟崩塌,侵付蝕台灣經濟的根基。唯有正視這項結構性挑戰,並從人口、產業與政策等多個面向主動採取全面且務實的行動,台灣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變局中,維持其成長動能與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
>>當老闆也會假性失智: AI轉型浪潮下,中小企業的焦慮與出路
>>焦慮中的千日競賽:AI衝擊下的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
>>AI浪潮下的台灣中小企業
>>AI焦慮症解方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24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824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