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ESG

碳盤查

碳足跡是針對「產品」減碳的起手式

產品碳足跡和組織碳盤查有何不同?為什麼要做碳足跡?什麼產品需要做碳足跡?有哪些類型?要如何計算?需要準備哪些資料才能進行?

作者

楊于嫺

1.4k

・2023/11/30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和碳盤查不同,碳足跡是專注在「單一產品」的碳排放總量,所以通常會說是產品碳足跡;碳盤查指的是一個集團、一個公司、或一個廠區的整體範圍」的碳排放總量,故又稱為組織碳盤查


碳足跡是什麼?

碳足跡依據ISO 14067標準的定義,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包含原物料、生產製造、配送運輸、產品使用廢棄回收處理等整體五個階段流程中,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包含直接及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意即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GHG二氧化碳排放相加總。




為什麼要做碳足跡?碳足跡的目的?如何選擇要進行碳足跡的產品品項?

每間公司有這麼多個產品,每個產品都要進行產品足跡嗎?可以思考從客戶對供應鏈要求、減碳策略及產品競爭力、政府法規規定等面向,確認進行產品碳足跡的目的,思考優先進行產品碳足跡計算的產品。


生產者角度

▋客戶評估供應鏈條件

像是國際客戶像蘋果Apple等品牌以碳中和及淨零碳排為目標,所以要求像台積電等供應鏈,應該提供每個零組件的碳足跡的數據,所以相關供應商都需要準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報告。思考主要客戶的需求,若無法提出碳足跡數據報告,或是碳足跡數據無法優於同業,是否會有失去客戶和訂單的風險?


▋確認減碳策略及產品競爭力

透過了解全產品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碳排放狀況,找到碳排放熱點,針對熱點擬訂減碳計劃。公司的主力產品是否需要進行減碳?減碳產品或碳中和產品,是否是維持產品或市場競爭力的重點策略?


▋政府法規要求

台灣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也有越來越多歐美日韓等國有碳關稅的法規,若公司主力為外銷,則需要持續注意國際法規最新進展。


像是歐盟從2023年10月開始試行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出口到歐盟的產品,都需要申報材料及生產製造兩個階段中的產品碳排放量,以計算未來碳關稅的費用。第一階段影響產業有鋼鐵、鋁、化學物(氫)、水泥、肥料、電力等,及其若干下游產品,台灣影響大多為螺絲、螺栓或鋁製容器、鋁管配件等金屬製品。但歐盟會逐步擴大CBAM範圍,第二階段將可能有塑膠等聚合物產品被影響。


但CBAM規定的碳排放數據統計,除了材料的碳含量外,生產製造階段是只針對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並不計算原料及運輸相關的碳排放,比ISO 14067規定的範圍還少,若直接提供ISO 14067的報告給CBAM會增加碳排數據,對企業無益,是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


利害關係人角度

▋滿足ESG相關指標及綠色金融標準

碳數據的接露,可以協助各利害關係人(如,投資人、金融機構及客戶)了解企業在產品面ESG及碳管理的作法和減碳的成效,投資人可以衡量企業永續經營的未來展望,金融機構更可根據此數據進行綠色金融的融資資格評斷標準。


消費者角度

▋環境永續的產品選擇

越來越多終端消費者有ESG等環境永續的觀念,若是直接在市場販售的產品取得碳足跡標章與認證,不只對行銷有利,更能受到更多消費者的肯定。




碳足跡計算邊界範疇,因商業模式有不同

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邊界是用來確認揭露的溫室氣體排放範圍,可分為B2B和B2C兩種類型,因商業模式不同,所以需要計算的流程階段也不同。


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

搖籃到大門,也就是原物料生產製造等兩流程階段像是台積電提供晶片給鴻海進行蘋果 iPhone組裝時,就應該提供該晶片在原物料和生產製造階段的產品碳足跡的碳排放數據。


B2C ( Business to Consumer ) 企業對消費者

搖籃到墳墓,也就是原物料、生產製造、配送運輸、產品使用廢棄回收處理等五個流程階段像是消費者買的蘋果 iPhone,產品碳足跡就需要計算整台手機從原物料、工廠生產製造、配送運輸、消費者使用和最終廢棄回收處理等,整體的手機碳排放總數量。



碳足跡計算步驟

當我們從生產者、利害關係人及消費者等角度,確認進行產品談足跡的目的後,選定要針對哪個產品進行碳足跡,就要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


步驟1:建立產品生命週期地圖

定義屬於該產品的生命週期地圖,包含原物料、生產製造、配送運輸、產品使用和廢棄回收處理等整體五個階段流程,建立完整清楚的產品生命週期地圖,後續才能清楚確認足跡的計算及分析範圍。


步驟2:確認系統邊界

因商業模式的不同,需要計算的產品生命週期階段不同,B2B型產品應計算原物料及生產製造兩階段;而B2C型產品應該計算原物料、生產製造、配送運輸、產品使用和廢棄回收處理等整體五個階段流程為主。


因為要進行產品碳足跡的目的不同,像可能因為某客戶需求,或販售產品地的法規規定(如,CBAM和ISO 14067的計算範圍不同),或企業認定該產品的生命週期重點範圍等原因,企業應依據每次不同目的,確認產品碳足跡需要被評估的系統邊界範圍,並定義活動數據蒐集的優先順序。


步驟3:搜集數據

所有產品碳足跡系統邊界範圍內的數據,以最近一年為主要基準,每個流程階段中各項原物料能源資源運輸廢棄物的投入(Input)及產出(output)的活動數據都應該被蒐集。


蒐集時應該確保數據合適度其品質正確度一致性等,後續的碳足跡計算才不會有偏誤。


步驟4:計算碳足跡

產品碳足跡是產品整體產生的直接與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碳足跡計算公式:


產品碳足跡=單位項目產品之活動數據 x 排放係數 x 全球暖化潛勢GWP



碳足跡計算的挑戰是什麼?

要計算產品碳足跡時常遇見的困難和問題有哪些?


「產品生命週期地圖」建立難完整

很多產品的原物料組成和製程複雜,需要一一拆解所有產品,才能從0開始建立生命週期流程圖。所以常發生繪製產品生命週期流程圖時花費很多時間,但可能不夠全面,無法建立正確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地圖。


鼎新碳總管的「產品碳足跡」功能模組,已內建台灣環境部及工業局的產品碳足跡PCR(產品類別規則),企業可以直接利用環境部的PCR當作依據。同時也能整合像是MES系統中既有的產品BOM表製程資訊,自動生成盤查項目,企業再自行調整成適合企業本身的產品生命週期地圖。



「生產製造排碳量」計算難正確

大部分的產品在生產製造階段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也是碳足跡計算最複雜的階段。


像是需要統計完整的生產產品的數量、重量、人員和機械設備的工時、電力和水等能源使用及廢棄物的處理狀況等數據,才能完整算出生產製造階段的碳排放總量。


收集這麼多的數據可能不難,難的是數據要夠正確、能夠真實反映真正的排碳狀況。碳排放量和產品競爭力有關,若不正確無法和同業競爭,也難找到實際的高碳排問題點。


鼎新碳總管的「產品碳足跡」功能模組,可以整合ERP中既有的產品生產數量/重量/價格/體積等數據,及MES系統中的設備加工的時間及人員的工作時間,更可透過IoT電錶收集電力數據並整合能源管理系統,就能精準計算生產中各製程階段每單位耗電量。


利用既有數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產品碳足跡計算,不只讓生產製造階段的碳排放數據收集更簡單,計算更正確,更能針對真正的高碳排點,更科學地擬定對的減碳策略,讓產品更具競爭力。


「供應商」及「運輸」等外部資訊收集難掌握

產品生命中期中的原物料大部分都是從外部供應商採購而來,很多生產階段的製程,或廢棄物的處理也是外包給不同供應商,這當中還包含運輸造成的碳含量,很多數據都需要請各供應商提供才能得知,數據收集才能完整。


但供應商要如何提供碳排放數據?企業常常需要對應多個供應商,且產品生命週期中不同流程,就是由不同部門負責不同的供應商。若需要逐一說明和收集資料,不只是企業內部溝通,或是對外跟供應商聯繫,都很繁瑣且又容易出錯,不只容易遺漏,更可能拿到不即時不準確的數據。


鼎新碳總管的「產品碳足跡」功能模組,可以利用既有系統像是ERP或MES中的BOM表,可自動整合供應商名單及料件資料,提供給供應商權限,讓供應商可自行至鼎新碳總管填寫碳足跡係數及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後續可供產品碳足跡、組織碳盤查,或綠色製造供應鏈碳管理等不同需求使用


供應商同時可自行填寫運輸狀況,利用起點及終點的地址及運輸方式,就能藉由google地圖自動算出每段運輸的碳排放量,讓運輸段的碳排放計算更聰明。



碳足跡是針對單一產品,進行減碳的起手式

「產品碳足跡」是產品整體產品生命週期從原物料、生產製造、配送運輸、產品使用廢棄回收處理等整體五個階段流程中,從「搖籃到墳墓」的排碳量計算。


企業要針對單一產品進行碳足跡前,應先進行「組織碳盤查」,以透過較全面地掌握企業中各範疇的重點排碳資訊;也可利用數位電錶等科學量測的方法整合能源管理等相關系統,進而以數據分配等公式算出每個設備的碳排放量。


但因為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碳排放量不停改變,每個產品製造、配送、使用過程所耗碳量有極大差異,唯有使用像是鼎新碳總管等數位碳管理工具,才能確保數據真實準確,科學快速地整合與監測多個碳排數據源,從中找到正確地高碳排量源,並擬定有效地減碳策略,讓產品持續保有競爭力!



參考資料: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產業節能減碳資訊網綠色貿易資訊網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