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張明杰
43
大陸雖受美關稅與科技封鎖影響,失去部分先進製程與設備,但出口占比反而上升,在新能源車、5G、AI、面板與動力電池等領域持續突破。比亞迪在歐洲市占已超越特斯拉,營收亦創新高,成為全球車市焦點;AI產業方面,晶圓代工與自主芯片設計也逐步追趕。大陸正擺脫「世界工廠」定位,朝技術與品牌並重的新格局發展。
市場原以為,美對中加徵關稅,陸出口出超必遭衝擊,科技發展亦將因關鍵元件卡脖子困境之影響而停滯不前,數據顯示,大陸確實因此被迫退出美第一大進口國之地位,華為海海思及中芯國際也如預期沒能繼續取得台積電最先進製程代工服務與ASML最先進製程設備。
但事情發展並不全然悲觀,不受加徵關稅影響,陸出口全球貿易占比仍自2015至2019年,五年平均的13.1%,跳升至去年的14.9%,出口、出超以人民幣計反逆勢增長66.03%及147.63%。
同時,近七年來,陸科技企業不僅在存量及增量市場上不斷突破美科技禁售防線,更有比亞迪繼華為當年在歐洲超車Apple後,再次有陸企在歐洲新能源車市的市占份額上領先特斯拉。
迄今為止,美企依然充分掌控供應鏈上游、附加價值值最高的品牌與研發等環節競爭優勢,但大陸也不似當年日本,在拱手讓出家電、半導體及汽車等產業領先地位後,才驚覺新產業的無以為繼,因而深陷所謂經濟失落十年危機。
而今,值得注意的是,除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Apple供應鏈生產環節優勢,已因品牌企業的供應鏈風險分散考量,開始面臨陸企及印企的群雄並起之挑戰外,大陸已完全跳脫市場既有且只能扮演世界工廠的刻板印象,開始在5G、AI商用、物聯網、機器人及新能源汽車領域換道超車,並在面板、太陽能及動力電池等關鍵零組件領域取得絕對領先優勢,甚至已從人口紅利朝品牌紅利方向轉型,在家電及手機等存量市場領域濟身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當然肯定有人會認為,美對中科技產品禁售矛頭,指的是那些需要更先進技術與更先進芯片的新能源汽車、A|產業及機器人等增量市場領域。但即便如此,挾新能源車發展優勢,陸汽車出口已繼2021年超車美國、2022年超車德國及2023年超車日本後,連續三年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同時更有比亞迪(排名第七)及吉利控股(排名第十)等超車特斯拉名列2024年全球前十大車企銷售榜單。
而在AI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設備、晶圓製造、AI芯片及大語言模型等四環節中,受到先進製程設備及AI芯片取得不易之影響,陸A產業發展與美確實存在很大一段差距,但自今年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陸AI產業成功邁出全產業鏈自主化最關鍵第一步。
首先是半導體設備頭部企業北方華創等營收大幅成長,晶圓代工方面,從2019年Q1的兩家陸企入榜前十、合計市占6%,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三家人榜(中芯國際排名第三)與合計市占8.4%,而最令人矚目的,寒武紀及華為海思的自主設計AI芯片可能全面替代NvidiaH20芯片一事,也慢慢從傳聞變成事實。
眾所周知,特斯拉不僅在2018年成為全球最暢銷充電式汽車公司,更在2020年超越日本豐田,一躍而為全球市值最大汽車企業。而今不僅陸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產銷量及充電樁數量連續數年全球第一,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數據亦顯示,今年7月歐洲新車註冊量市場份額,比亞迪以1.2%遠超特斯拉的0.8%;同時上半年比亞迪所實現營收更首次超越特斯拉,達人民幣700億元以上。
2021年,受美科技禁售影響,華為及華為海思被迫退出全球手機及手機芯片市場第一梯隊,而今不過五年,比亞迪接手、超車特斯拉;這不免引來市場擔心,比亞迪會否重蹈當年華為覆轍,再次成為川普覬覦對象,被迫退出新能源車市競爭。
但值欣慰的是,從研發投入(比亞迪近13年累計研研發投入人民幣1,826億元、上半年研發費用營收占比8.3%)及國產化比率(三電系統國產化比率95%、整車本土採購比例92%)等數據來看,比起當年華為及華為海思的措手不及,今天的比亞迪顛然更有能力去應對川普的不公平競爭。
首席經貿觀測站
348 Followers
首席經貿觀測站
34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