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莊馥綺
43
傳統製造業雖然擁有自動化設備,卻常面臨數據孤島、決策延遲等問題,無法實現真正的智慧化。建構工廠的「數位智慧大腦」,才能實現從數據到決策的完整閉環。
在傳統製造模式中,即使工廠內配置了眾多自動化設備和資訊系統,仍然存在許多卡點,無法順暢運作。加上製造業缺工嚴重,不僅人力少、有經驗的人力更少,現場缺乏即時處理各種問題的專業能力,都讓智慧工廠完全沒有「智慧」感。
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於,智慧工廠不只需要設備智能化,更需要一個能輔助決策的「數位大腦」。這個數位大腦需要透過各種數據串接(ERP、MES、APS、HRM、碳數據、資安數據),並結合通用大語言模型、行業模型、專業領域的模型能力。
智慧工廠的AI成長之路,可以從使用AI工具提升效率;慢慢進展到由AI Agent自主發現問題、找解方、持續學習優化;再到人與AI人機多場景、多任務的深度協作。
然而,導入 AI 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路。許多製造業者卡在戰略不清,無法將自身需求轉化為具體應用場景;有些企業缺乏IT團隊,很難進行模型訓練、系統優化、長期維運。
鼎新的「多智能體運行平台」正是為了解這些痛點,扮演 AI 智慧工廠的數位大腦。平台能打破資訊流與與現場設備的隔閡,把企業分散在 IT 與 OT 的數據融合、發揮最大價值。不管是新一代智慧設備,或仍在服役的老機台,都能透過API串接AI智能平台,讓所有企業營運與設備資料轉化為智慧資產。
延伸閱讀:AI Agent是什麼?
AI 導入智慧工廠決策、生產的場景非常多元,從生產排程、設備維護到品質管控,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化的智能支援。
像是在訂單管理上,過去業務人員常要花好幾個小時輸入不同格式的文件,遇到急單、插單更是手忙腳亂;現在只要上傳單據,系統就能自動辨識、轉換資料並完成生單,整個流程從數小時縮短到幾分鐘,還能即時調整排程,避免延誤出貨。
而在產線現場,當機台出現異常代碼,它能立刻推送警示訊息,並根據知識庫提供修復建議,甚至把過往的維修紀錄整理成快速指引。對於多國籍人員,它還能即時翻譯外文手冊,讓任何人都能照 SOP 處理,避免因資深人員不在而導致產線停擺。
另外在高階管理端,以往決策者必須翻找各部門報表與市場文件,如今它能一次整合數據與情報,並透過 AI 推理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營運毛利異常時,它不僅指出數據問題,更能說明原因並建議動作,甚至自動生成決策報告,幫助企業快速掌握方向。
透過這些智慧助理,企業不再受限於人力或資訊落差,從接單、產線到決策都能獲得即時支援,營運流程因此更靈活、更穩定。
多智能體平台就像一支協同作戰的小隊,生單助理、設備助理、決策助理等 AI Agent ,都能在平台靈活組合運用, AI 智慧工廠就像有一群24小時待命、懂得分工的數智員工,永遠保持最佳狀態。指揮官(Commander)負責全局判斷與任務規劃,專家(Expert)沉澱專業知識與經驗,分身(Avatar)則像是敏捷的執行員,接到任務就可以立即行動。
以往企業需要依照場景購買不同的 AI 工具,但多智能體運行平台以「打包一整個平台」的方式提供服務,包含生單、設備助理、決策能力、知識檢索等核心功能,讓用戶不必再拼湊多套系統。
這些能力並非孤立運作,而是根據當下場景由「AI指揮官」判斷、下達指令,合作完成。例如在接單流程中,可以由「生單助理」讀取單據,再由「數智助理」進行深度分析判斷,透過「設備助理」確認產能狀態,形成從接單到生產的無縫鏈接。
平台的運作根據需求分成「快任務」與「慢任務」。
快任務:類似反射動作,立即判斷並回應,適合需要即時反應的情境,例如設備異常預警、即時數據感知(DTD)等。
慢任務:深層邏輯推理的情境,例如評估急單是否能被現有產能消化、判斷客戶重要性、制定報價等等。這類任務需要再AI與人類多次互動中逐步完成,確保決策周全。
隨著AI Agent技術的成熟,透過多智能體運行平台,企業不僅能解決人力短缺與經驗傳承的難題,更能建立起全方位的數位決策能力。從訂單處理到產線管理,從設備維護到策略規劃,AI Agent將成為製造業最可靠的夥伴,未來的智慧工廠,將不再是冰冷的自動化設備堆砌,而是擁有真正「思考」能力的智慧生產體系。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45 Followers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4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