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張明杰
51
台灣上半年GDP增長亮眼,但出口結構嚴重集中、內需與薪資停滯,「荷蘭病」風險悄然浮現。AI產業雖被視為新動能,卻也引發泡沫隱憂——生成式AI企業普遍尚未獲利,資金熱潮一旦退去,市場將回歸基本面。屆時,台積電與整體出口成長能否持續增強,將成為台灣經濟實力的判斷關鍵。
日前,台GDP增速、台股與台積電股價紛創新高,同時卻也有無薪假人數倍增、荷蘭病與虛假繁榮等經濟不佳等新聞登上頭版,不得不讓人回想起,多年前的一顆蘋果救台灣。而今,不論iPhone如何迭代更新,市場卻已無感。
因此,市場對這次伴隨黃仁勳而來的小小一顆AI芯片,到底是會救台灣還是會害台灣,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GDP常被用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象徵;無怪乎,上半年的6.75%經濟增速、時隔至少20年的人均GDP與出口反超韓國,及台積電助美發展成全球AI中心等新聞,會讓政府當局認為台近年經濟表現亮眼。但與此同時,觀諸,荷蘭病議題已從爭論變共識及人均薪資所得並未跟上人均GDP增速等因素,泰半民眾對所謂亮麗GDP增速反近乎無感。
1960年代荷蘭將資源全部轉往石油產業,受經濟結構扭曲的影響,其他產業毫無前景可言。
今年上半年,台GDP迎來6.75%增長,但一樣全靠出口部門增長17.09%貢獻是賴。至於其他GDP組成,除民間投資一樣拜AI之賜,仍維持3.92%的增長外,民間及政府消費與政府投資等的增長均不及0.5%。
此外,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占台出口比重72.4%,扣除兩大產業後,前九月台出口增速反從近30%大幅下滑至僅剩1%左右,顯見荷蘭病議題已無疑成為政府及民間對台經濟前景感受之所以大不相同的關鍵所在。
今年前九月台出口增長29.7%,但扣除出口占比72.4%的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後,塑化及紡織等傳產出口卻不增反減,加上半導體等電子從業人員占台全體工業及服務業人員比重僅9%,無怪乎以傳產為主的無薪假人數會在短短半年內暴增四倍。
另值注意的是,近年來台人均GDP表現確實亮麗,但1.44的人均GDP/人均薪資倍數,卻遠高於日韓的1.14及1.03倍,即便台積電等AI概念股獲利大好、市值大增,但因彼等個股泰半為外資持有,因此對已開戶的1,361.3萬位台股投資人而言,台積電的偉大任誰都認同,但受益者其實不多。
AI產業甚具發展潛力,任誰都無法爭辯,但有了1980年代日半導體產業因日美貿易摩擦快速式微,以及2020年韓半導體出口轉弱、嚴重拖累韓GDP增長等荷蘭病風險的前車之鑑,市場開始對AI前景看法出現分歧。
生成式AI絕對是近幾年來,科學及商業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範轉移與技術破壞性創新。無怪乎,ChatGPT推出迄今未滿三年,即已累積超七億活躍用戶;惟市場仍不免擔心,OpenAl等公司會否如當年騰訊、阿里巴巴及Yahoo等互聯網公司一樣,雖早創立於1990年代中末期,但還是得等十多年後的2010年,才能在獲利模式確立後開始發光發熱。
生成式AI長期看好,但還是有論者擔心,若其獲利模式無法儘早確立,這波AI狂潮或將成為人類史上最大資本空耗。
這絕非危言聳聽,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指出,95%生成式AI企業並未取得任何業務回報;與此同時,即便OpenAI在今年3月完成400億美元融資,一躍而為全球估值最高AI公司,但其今年預估的170億美元營收卻僅及估值的5.7%,且受巨額投資影響,其每年至少需400億美元營收才能覆蓋折舊成本。
今年美股漲幅逾八成由AI概念股所貢獻,意即若非OpenAI、Nvidia、台積電及股市熱錢等四方勢力搭棚而上,AI概念股行情肯定無法無光發熱。
而今值得注意的是,除美商高盛已預測全球數據中心產能峰值即將於今年年底到來外,一旦對等關稅議題倒逼美經濟衰退,抑或金融市場因美聯儲縮表吹起資金行情派對結束晚安曲。
沒了錢潮,市場就會開始聚焦AI企業的實質獲利,屆時受影響的就是各大數據中心無法繼續大肆擴充產能、Nvidia及台積電等營收無法繼續大幅增長。甚至若屋漏偏逢連夜雨,恰逢美積電全面量產衝擊台出口與GDP增長,此時政府及民間對台未來經濟發展的看法就不會再存有任何差異。
首席經貿觀測站
355 Followers
首席經貿觀測站
35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