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碳盤查與碳足跡

數據分析&雲端

碳權搶救大作戰!談「減碳」、「碳權交易」前要先注意什麼?

碳權交易所成立、碳費將要開徵,發生什麼事?對我有影響嗎?雖說目前碳費開徵是針對碳排大戶,但在產業供應鏈上的各家企業都需注意,像Apple蘋果公司也對供應鏈廠商有嚴格的減碳標準,如果業者減碳後還不夠,可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買入碳權來達到碳中和的要求。而碳權交易方式,買方賣方也有所不同。

2.7k

・2024/01/16

近來新興市場多了一個「碳市場」,企業藉此進行碳權交易。所謂「碳權」,根據經濟部解釋,就是指「排放碳的權利」。通常以相當於一公噸CO₂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企業可透過取得碳權,以符合政府的碳管制規範或因應國際供應鏈與倡議的碳中和要求。


隨著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環境部公開碳費標準及計算公式,針對直接或間接年排碳量達2.5萬噸以上的碳排大戶,不少企業面對碳費開徵忙亂不堪,甚至不知從何著手,除了因碳排放量過高而被政府要求的企業,還有被客戶及供應商要求的企業,若業者減碳後還不夠,可能會失去訂單,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碳權交易所成立、環境部公開碳費標準,企業準備好了嗎?

台灣碳權交易所自去(2023)年8月7日開始運作,是為了讓有碳費抵減或增量抵換需求的國內企業,在交易平台上公開透明的移轉、交易或拍賣,整合「碳權流」及「金流」,建立低碳產業鏈。其有三大營運項目:碳諮詢、國外碳權買賣、國內碳權交易。


碳權交易所於去(2023)年底啟動首批碳權交易,買家包括台積電、聯電、鴻海、長榮海運、中鋼、中華電信、奇美實業與台灣金控等數十家企業者,首日交易碳權總共8萬8520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價格約落於每公噸3.9~12美元。


而近日環境部更進一步公開碳費標準及計算公式,針對直接或間接年排碳量達2.5萬噸以上的碳排大戶,應繳費額擬採「實際年排放量扣除標準量」,其公式為:

(年排放量-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收費費率。

 

那麼,有哪些企業需要購買碳權呢?目前受到直接衝擊的為下列兩者:

1.被政府要求

企業需遵守政府排碳及減碳法規,但有些業者因為碳排放太高而無法符合標準,這時可以向碳權交易所買入碳權來補足差額,以達到法規要求。

 

2.被客戶或供應商要求

像Apple蘋果公司也對供應鏈廠商有嚴格的減碳標準;如果業者減碳後還不夠,可能會失去訂單,這時業者可以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買入碳權來達到碳中和的要求。

 

碳權的原理是「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企業組織碳排放成本,這樣一來,企業組織便會想辦法減少排碳,以促進節能減碳。而在未達排碳標準前,企業需要購買碳權作為緩衝之策,以增加許可的碳排放量;而行之有餘的企業,亦可出售碳權獲取利潤。也就是說,碳權是碳的商品化,透過交易系統為碳排定價。

 

另外,企業也可以用內部碳定價,進行全面性地減碳藍圖規劃。

 


 

碳權交易怎麼做?原來買方賣方大不同!

環境部明定三種碳權交易方式: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而買方及賣方取得碳權分別為以下方式執行:

.買方

買方僅能自用、註銷,或是轉帳至自己的碳權來源國外帳戶,不能轉售,以避免哄抬問題。


碳交所開戶選擇商品買賣家議價(市場機制)→談定成交

 

.賣方

分為「自願減量模式」和「增量抵換額度交易」兩種。

 

自願減量模式

自願減量模式包括林業及非林業型專案,又以年限各自區分為展延型和固定型:

1.林業類型專案

.展延型:以二十年為限,最多得展延二次,每次展延以十年為限。

.固定型:以三十年為限。

2.非林業類型專案

.展延型:以五年為限,最多得展延二次,每次展延以五年為限。

.固定型:以十年為限。


方式如下:

向台灣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專案遞交自願減量的計畫書並取得機構確證(Validation)執行計畫後,經機構查證(Verification)並檢驗執行成果取得碳權


增量抵換額度交易

增量抵換額度交易包括汰換老舊汽機車、照明設備、老舊農機及增氧設備,以及改用沼氣或生物質燃料等所取得之抵換額度,集結後可用於所規定之事業新設或變更排放源達一定規模之環評案需求。

 

目前增量抵換額度交易可透過環保署的「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台」,出售給環評單位,未來將轉移至台灣碳權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環境部有制定兩大市場管控機制,一是買入碳權不得轉售,二是在「必要」時,環境部可指定交易價格上、下限


對於碳權交易,台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無論買方賣方,都得先要知道自己的體重多少,才知道該減重多少,所以「碳盤查」為碳權交易的基礎。

 

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也提醒大家,對企業來講,相較於碳權交易,更重要的是碳盤查,第一步應該先從碳盤查做起。

 

然而,台灣不少中小企業仍處於甚至尚未進入碳盤查階段,更遑論後面的碳中和與碳權交易。不過,待碳盤查普及後,估計2026年至2027年,當大小企業都一步步跟上,陸續與國際接軌後,碳權需求將更加顯現。

 

 

碳費2025年開徵,「碳盤查」是減碳的基本功

目前國內碳權開戶審查時間約1個月,與國際碳交所的3至4個月審查時間相較之下縮短數倍,為的就是增加便利誘因,推進企業開戶,並積極籌備下一批國際碳權上架商品。


在國際碳權商品的規畫中,更將蘋果公司供應鏈廠商所需的自然碳匯納入考量—即是透過陸地土壤(黃碳)森林(綠碳)海洋生態系(藍碳)等具有儲碳的能力的自然元素達成減碳的方式,經過審核與驗證機制後,可轉為碳權進入碳交易市場,此項目前以自願性市場為主。

 

除了台灣碳權交易所,同樣去(2023)年揭牌的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身為我國專責處理氣候變遷的新機關,也將在法律、制度和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加快減少碳排放,氣候變遷署依氣候變遷政策,因應國際碳關稅及供應鏈減碳趨勢,推動收取碳費、碳定價及強化碳盤查機制,也就是政府透過碳定價的策略,以實現國家的減碳目標和低碳經濟發展,主要有兩個方法:

1.徵收碳費並將其專用於減碳。

2.鼓勵自願減量並透過交易機制提供獎勵。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碳費將以2024年的排碳量,也就是「碳盤查」數據為收費基礎,2025年才能開徵。而「碳盤查」是減碳的基本功,企業應透過碳盤查結果,積極減量邁向淨零,避免日後碳費開徵措手不及。


 

 

iThome:鼎新電腦【碳總管】雲端平臺整合ERP加速碳盤查

鼎新碳總管平臺,可建立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具備碳盤查管理和監控的功能,能夠迅速從企業ERP、OT生產製造、物流運輸蒐集相關活動數據,進行碳排放和能耗的監測。企業可利用這些數據改善能源耗用、生產製程和研發設計各方面,從而展開各自的減碳行動,以降低碳排。

 

碳總管平臺還有以下特色:

碳總管平臺能夠結合鼎新或第三方的企業營運系統,如ERP/HR/PLM/BPM/MES等資訊數據,協助企業進行組織碳排放盤查資料蒐集和計算,一鍵自動生成碳盤查清冊或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

 

.企業還可以在生成的報表中詳細呈現不同時段的碳排放數據的變化,讓不同來源的碳數據可以整合/可視/監控/預警,以便根據排放熱點來擬定減碳計畫。

 

.平台包含兩大應用工具,其中一個是「組織碳總管」,可用於組織碳盤查的蒐集、計算及管理;另一個則是「產品碳履歷」,則能夠建構產品生產過程各階段的碳足跡資訊。

 

.平台協助碳盤查機制流程建立,引導企業逐一完成盤查步驟,從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活動數據蒐集,到最終產生盤查報告以及內外部查證。且包含各國暨認證係數中心資料庫支援更多跨國供應鏈盤查場景



參考資料:iThome中央社工商時報經濟部淨零排放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正式啟動經濟日報ESG遠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今周刊

一站式的ESG服務

鼎新ESG數位服務平台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