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餐飲業是高度依賴前場(外場)與後場(內場)協作的產業,前場負責顧客接待、點餐、送餐與顧客服務,後場則備料、烹飪、餐具清洗、食材進銷存管理及清潔等,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然而,現實中許多業者一方面宣稱重視服務品質,另一方面卻因業績壓力而犧牲內外場平衡,尤其在用餐高峰期,若內外場協調不佳,極易造成作業超載與員工過勞,導致餐具清潔不足、餐點品質下降,引發顧客不滿,導致損害品牌形象。本文將以[服務品質與業績平衡]為主題,探討餐飲業在經營過程中常見的矛盾,並提出數位科技、人力管理、流程優化與企業文化等層面的改善策略。同時引入理論基礎與國內外案例,說明如何在不犧牲顧客體驗的情況下,讓業績與服務品質達到雙贏。
餐飲業是一個需要高度協作的產業。前場接單後,必須即時傳送至後場,而後場則需根據訂單進行備料與出餐,再由前場人員將餐點送至消費者的餐桌上。若其中一環節出現延誤,便會影響消費者 的服務體驗感受。
且餐飲業的營運受尖離峰時段需求波動、最大服務產能限制,以 及空間與人力等條件的制約。若單純追求業績,容易犧牲服務品質;若過度強調服務,則可能增加營運成本。在追求業績提升的同時,如何兼顧服務品質,避免因過度追求營收而導致顧客體驗下降,便成為營運的重要課題。
餐飲業的運作有其物理性與人力運用的極限。例如餐具清洗,一 般來說內場的空間一定不大,餐具的清洗區域更是狹小。現在還是可以看見不少傳統街邊店的業者都是在廚房外的水溝邊放幾個大水桶,當街就完成所有鍋碗瓢盆的清洗。現在即便有洗碗機協助,所有的用品與備品也需要晾乾與歸位的時間與空間,這便形成了[最大產能利用率](Maximum Capacity Utilization)的服務產出限制。
再者,其他如冷凍冷藏設備的空間容量、灶台爐口數量等也是有其限制。當人潮多時,若外場不考慮內場負荷,只是一味要求快速出餐,內場一旦超出負荷便會導致服務延宕與品質下降,例如出錯餐、衛生瑕疵等問題。若不從根本面去解決問題,將形成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
許多餐飲企業強調[翻桌率]與[營收],員工往往都會被要求所有的 動作都要達到[又快又好],缺忽略了長期高度承受壓力的員工,要如何能提供穩定且優良的服務品質?當企業文化只強調[向錢看],連員工都留不住時,所謂的我們[一切為顧客]或是[提供良好顧客體驗]等說法,便只會淪為口號。
更別說那些瘋狂開店,連基本的員工教育訓練都是用[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OJT)來包裝帶過,有講解個一兩個小時的,已經算是難得的了。更多的是,隨便交代一下就直接丟到現場。不能快速適應的,陣亡就算了,本來也就都不認識,沒甚麼情分是正常的。再找人就是了,反正資深同仁對於門市的所有流程均已熟悉,沒人,要不就是其他店來支援,要不就是報加班,大家發小財。
長期缺人的情況下,公司最終只會更依賴這些資深同仁,導致就算出了甚麼狀況,只要沒上新聞,大多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樣的公司文化一旦形成,極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成為公司長期發展的隱患之一。
限制理論的一項重要的觀點是,任何系統或組織的強弱應該是決定於最弱的一環,而不是最強的一環。組織(企業)是個由許多部門或是單位組成,可以用[鏈條]來形容,由許多環組成,環環相扣,是個彼此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的系統。
傳統上強調局部最佳化(Local Optimal)的績效評估,無助於整體最佳化(Global Optimal),並且對團隊合作(Team Work)有極大的破壞。專注於鏈條(公司)的每個[環]的改善,就像是專注於每個單位(部門)的改善一樣,不但無法加速組織目標的達成,反面阻礙組織目標達成的速度。換言之,組織(企業)有許多政策、績效評估與程序皆 迫使部門管理者採取著重[局部績效](各人自掃門前雪,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方式,而非[整體績效]。
在餐飲業中,常見的限制點包括:訂單處理流程、餐點製作速度、座位數量、人員流程熟悉度與餐具清洗清潔等。若無法針對瓶頸環節進行改善,整體營運效率將受到限制。
消費者[等待的時間管理]是服務體驗的關鍵要點,而排隊理論一般用於分析顧客等待行為,平衡服務資源與顧客體驗。在餐飲業,無論是點餐、候位、取餐、結帳等流程,或多或少均存在著排隊問題。若等待時間過長,顧客可能流失;若過度配置資源,則會增加額外的成本支出。
透過排隊理論,可以預測最佳入座與出餐時間,避免系統超載, 同時提供消費者[感知價值],即使無法縮短等待時間,也可透過互動、環境設計等方式來提升顧客耐受度。讓消費者感覺等待是合理的。
服務業產能規劃有三個重要影響因素:①服務必須[靠近顧客]、② 服務是[無法儲存]、③服務的需求是[反覆無常]。SERVQUAL模型由Parasuraman、Zeithaml 與 Berry(1985)提出,為衡量服務品質的標準,提出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協助企業從顧客的角度剖析服務品質的精髓,是服務品質管理領域中一套廣受認可的工具。
SERVQUAL模型將抽象的服務品質具體化,分為五大構面:1.有形性(Tangibles):環境、設施、制服等。2.可靠性(Reliability):能否準時、正確無誤地提供餐點。3.回應性(Responsiveness):員工是否能及時處理顧客需求。4.保證性(Assurance):服務的專業與可 信度。5.同理性(Empathy):是否能理解顧客需求、提供個別關注。
若企業只追求速度,便可能犧牲其他構面,導致顧客滿意度下降。透過SERVQUAL模型,可幫助企業洞察顧客需求,找出改善的明確方向,縮小期望差距,從而有效提升服務品質,建立良好的顧客關係,最終實現品牌的長遠成功。
[卓越],不是口號,而是落實在每一處細節的堅持,鼎泰豐透過對所有環節的嚴格控管,從食材、廚務到外場,再到員工的培育與管理,其目的便是要維持穩定的服務品質。
外場服務員不僅要接受專業訓練,還會即時與內場確認備餐狀況。即使在尖峰時段,也不會為了[翻桌率]而盲目補滿座位,而是透過嚴謹的SOP與內外場溝通,以確保每位顧客能享受到一致的高品質體驗。而為了緩解顧客等候的抱怨,鼎泰豐將等候單號分成兩 人、四人、七人,並以半開放式的廚房作為展演,展示的不僅僅是4 品質,更是[等候]的價值。
星巴克強調[第三空間]的體驗,除了咖啡品質,也注重服務氛圍。 透過數位排班與人流預測,根據不同時段靈活調度人員,確保在高峰期仍能維持顧客關懷與絕佳的消費體驗。服務品質體現在其獨特 的三個核心面向:
① 個人化體驗:透過客製化飲料、免費加料與客製化的甜度、熱度調整來滿足顧客需求;
② 環境與設計:打造舒適、提供免費Wi-Fi的社交空間;
③ 透過[夥伴]與顧客連結:培訓夥伴提供優質服務,將品牌理念傳達給顧客,並藉由星禮程會員計畫與顧客互動活動,深化顧客忠誠度。
日本的迴轉壽司品牌廣泛導入自動化,例如[自助點餐系統]、[自動送餐軌道]與[餐具回收系統]。消費者只要在平板電腦上完成點餐的動作,餐點在數秒內就會透過座位旁設置的高速輸送帶,直接送達面前。光是看著餐點一路直送到自己的座位前,有效縮短客人的等待時間,也增添用餐時的歡樂感。這不僅減輕了後場壓力,也讓外場人員能專注於顧客服務,提升了整體效率與體驗。
麥當勞透過[自助點餐機]與[數位廚房管理系統],將顧客訂單即時傳遞到後場。演算法能分析訂單高峰,提前調整後場備料與人員配置,避免超載。這不僅減少了等待時間,也提升了服務一致性。
從點餐開始,內場同步啟動計時,流程設計使得每一步都緊密相扣,[效率]和[準確性]成為每日例會討論和改善的重點。麥當勞也推出[手機點餐]服務,讓顧客可以隨時隨地預先點餐,不需在現場排隊或與人互動,提升用餐的自由度和自在感,在抵達得來速車道時快速完成取餐,大幅縮短了等待時間。消費者也可以透過掃描桌上的QRCode,讓服務人員將餐點送至桌邊,進一步滿足個性化和順暢的用餐體驗。
海底撈以高服務品質著稱,其背後依賴大量數據支持。透過[智慧排班]與[即時監控系統],海底撈能根據不同時段的人流量進行人員調度。這種方式既避免了人力浪費,也確保顧客在高峰期仍能獲得優質服務。
為了降低顧客在等待時的不滿,海底撈在店內也提供免費服務專區(免費美甲、按摩椅、冰淇淋、餅乾、水果和飲料等),同時照顧到不同類型消費者的需求,讓等待痛苦變成一種樂趣。
從財務角度來看,業績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然而,若過度壓 榨人力,導致勞動力流失與顧客不滿,長期而言將使成本上升,反而難以維持損益平衡。[標準化]能確保一致品質,而[彈性管理]則允許員工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當後場超載時,外場應適度延緩入座,並透過良好溝通安撫顧客。因此,唯有透過合理調度與服務流程設計,才能同時保障業績與品質。
隨著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的進步,數位科技與演算法的應用逐漸成為餐飲業的解方之一。先從簡單的數位工具導入,由每日的營業數據的累積逐步建立數據庫,之後再結合演算法進行營運優化。能善用數位工具便能協助前後場更好協作,避免超出最大產能利用率,而數位點餐系統亦可結合排隊演算法,適度控制入座速度,讓內外場都能在準備就緒的情況下提供最佳服務,提升顧客體驗。
透過數據分析、即時監控與智慧化管理,業者可以在不犧牲服務 品質的情況下提升營運效率。透過演算法與大數據,業者不僅能預 測需求、優化流程,還能在服務中實現高度個人化。例如可根據整合[歷史數據]與[預測模型]而產生的排班系統,以人流預測安排適當人力配置,避免員工過勞或人手不足。
然而,數位轉型並非萬靈丹,若服務的本質沒有同步提升,忽視 人性化管理與顧客心理,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彌補體驗上的缺失。 例如自助點餐看似便利,但卻讓不懂科技的顧客壓力山大,可能會因此減少餐點的品項,也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挫折感。因此,未來餐飲業的競爭將不僅在於誰的科技更先進,而在於誰能在科技與人 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餐飲業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兼顧業績與服務品質。在餐飲業中, 若尖峰時段因出餐延遲或服務人員分身乏術,將影響[可靠性]與[回應性],進而造成顧客不滿。因此,結合TOC與排隊理論的流程改 善,必須同時顧及SERVQUAL的五大面向,確保顧客體驗不因效率提升而下降。透過數位科技、人力優化、流程改善與企業文化轉 型,業者或能有效改善內外場的協作矛盾。
部分品牌為了追求業績,強調[快速供餐],後場在高度與長期的壓力下導致失誤不斷,如餐點出錯、衛生瑕疵等。此種情況下,雖然短期內翻桌率提高,但顧客滿意度的下降,導致長期的營收下滑。業者應建立[以顧客體驗為核心]的文化,而非僅追求業績成長。當員工唯有感受到被尊重與支持,才能在服務中展現更多同理心與專業性。
餐飲業的成功,不僅來自於業績數字,更來自於持續提供高品質服務所帶來的顧客忠誠與口碑。顧客滿意度直接影響回訪率與口碑,這是餐飲業最重要的長期資產。但若公司文化與KPI都只圍繞著[營收],卻不考慮其他條件能否配合,終將導致員工過勞、服務品質下降與品牌價值受損,形成惡性循環。
餐飲業是提供消費者餐飲(商品)、服務、氣氛,以及豐富愉快的用餐時間與空間的行業。唯有將顧客體驗放在首位,並以長遠品牌價值為目標,餐飲企業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永續經營。
會員免費下載附件,閱覽詳細內容
原文經洪聖宏作者同意轉載分享,以下為原文連結
部落格:餐飲業前後場協作與經營改善報告:服務品質與業績的平衡之道(2025)
YouTube:餐飲業前後場協作與經營改善報告:服務品質與業績的平衡之道(2025)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
洪聖宏
專長領域: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規劃與行銷管理、店鋪開發與門市經營管理、投資損益與經營分析、服務品質、連鎖加盟實務,相關餐飲零售產業評論、文章、課程、輔導諮商資料超過3,600篇,資料散見於
blog: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 (點閱量超過48萬次)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DavidHung1123 (上傳資料超過130部)
如有諮商、內訓等相關需求,歡迎聯繫。
延伸閱讀:
>> 品牌成長、消費者洞察與策略思維—在變動世界中找到競爭解法
>> 提升服務品質秘訣
>> 商品企劃核心揭秘
流通全視界
2,822 Followers
更多餐飲業趨勢
中高齡者投入餐飲內場工作的可行性與挑戰
台灣人4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47%,中高齡者因工作經驗與穩定度,被視為餐飲業可開發的潛在人力。
流通全視界
2,82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