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就享知作者群
599
匯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而言,從微型企業到大型跨國公司,無不將匯率視為營運中最重要的財務風險。匯率風暴,輕則侵蝕企業利潤,重則可能導致訂單流失甚至破產,企業該如何避免?
匯率穩定對台灣的出口產業至關重要,不僅影響單一企業的獲利,更關係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信譽與地位。
匯率變動對於外銷比重高、高度國際化的企業而言,是其營運重要的財務風險 Financial Risk,直接關乎獲利表現的穩定性,更是直接影響企業生存與獲利的關鍵變數。
一家台灣製造業在2025年4月以33.2的台幣兌美元匯率接下了一筆訂單。兩個月後,當產品出貨並收到100萬美元的貨款時,台幣匯率卻急升至28.9。這不僅是匯率的數字變動,更是企業獲利的直接損失。
在短短兩個月內,這筆100萬美元的訂單,換算成台幣後,企業收入從原本的3,320萬台幣,銳減至2,890萬台幣,憑空少了430萬台幣。對於台灣製造業平均約10%至20%的毛利率而言,高達13%的匯率變動遠遠超過了多數企業的利潤空間。這意味著企業不僅無法賺取利潤,更可能因此陷入巨額虧損,過去數月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種劇烈的匯率波動,對企業造成多重衝擊:
1.獲利遭受重創: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匯兌損益,可能將原本預期的獲利,甚至轉為實際虧損。
2.訂單流失與競爭力崩潰:當台幣急升,台灣產品相較於競爭對手變得昂貴,客戶可能因此轉單,導致訂單流失,市場佔有率下滑。
3.營運與財務混亂:不穩定的匯率讓企業難以進行精確的財務預估和成本控制,長期投資決策也因此變得風險極高。
在國際貿易的舞台上,台灣與日本、韓國不僅是競爭對手,其匯率走勢也相互牽動,形成一場複雜的匯率戰役。
過去幾年,日圓和韓圜因各自的經濟和貨幣政策而持續走弱。日圓受到日本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與美國的利差擴大,導致日圓貶值壓力難以緩解。2025年日幣甚至數次觸及甚至跌破數十年來的歷史低點。
韓圜則因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外資流動與半導體產業循環而快速貶值,韓圜在近半年內,受到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以及外資對亞洲股市投資意願的影響,多次出現快速貶值。這使得日本和韓國的出口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對台灣出口商造成直接的價格競爭壓力。
台幣相較於日圓和韓圜更為強勢,雖然反映了台灣經濟的韌性,台灣整體出口產品在價格上相對較高,在國際上顯得「更貴」,卻讓日本和韓國的出口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對台灣出口商造成雙重擠壓。
日圓貶值:影響台灣的扣件、塑膠、工具機和電子零組件等產業。
韓圜貶值:影響台灣的半導體、面板、石化和汽車零組件等產業。
再加上2025年8月公布的美國對等關稅,台灣20%比日本和韓國15%高,讓台灣產業已經輸在起跑點上,再加上匯率的影響,使得台灣企業必須轉向非價格競爭,提升產品的品質、技術和品牌價值。
匯率風險無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透過精準的策略有效管理。以下是企業財務與管理人員可採取的實戰方案:
企業需要主動且持續地監控匯率變動,精準辨識風險敞口(Exposure)。這不僅是關注新聞,更包括:
▋即時監控:與銀行保持密切聯繫,利用專業金融資訊平台,掌握匯率即時動向與市場預期。
▋敏感度分析:透過量化工具,模擬不同匯率情境對公司財務報表(如收入、成本、利潤)的潛在影響,了解公司的財務曝險程度。
企業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主要分為「金融避險」和「自然避險」。
金融避險:這是最直接的風險轉移方式。
▋遠期外匯合約:這是最常見的工具,企業與銀行簽訂合約,約定未來以特定匯率進行交易,藉此鎖定未來的匯率,避免不確定性。
▋外匯選擇權:提供更大的彈性。企業支付權利金,取得在未來以特定匯率買賣外幣的權利,若匯率走勢有利,企業可以選擇不執行合約,享受更好的匯率。
▋利用銀行服務:許多銀行提供外匯避險策略諮詢,協助企業量身定制最適合的避險方案。
自然避險:透過調整營運來抵銷匯率風險。
▋進銷貨幣沖抵:企業努力讓美元的應收帳款與美元的應付帳款相互抵銷。例如,企業以美元銷售產品,同時也以美元採購原物料,收入和支出的貨幣一致,匯率變動對淨部位的影響便會降低。
▋調整採購付款幣別:根據匯率走勢,調整採購付款的幣別。當弱勢貨幣(如韓圜)走貶時,可考慮將部分採購改以該貨幣付款,以降低成本。
除了財務避險,企業也必須從根本調整營運模式,以提升對匯率風險的抵抗力。
▋多元化外幣持有:除了持有主要交易貨幣美元,企業可視實際業務需求持有其他貨幣,分散單一貨幣波動帶來的風險。
▋優化結匯時機:財務部門應根據資金預估與匯率走勢,在有利的時機點進行結匯,而非被動地在收款後立即換匯。
▋調整定價策略:在報價時將匯率波動納入考量,或與客戶協商匯率風險分攤機制。更重要的是,提升產品的不可取代性,讓客戶願意為技術和品質支付更高的價格,而非只關注價格。
▋分散產地與市場:透過海外設廠或多元化市場,將生產與銷售風險分散到不同國家,降低單一匯率波動的影響。
在國際市場上,台灣、日本和韓國在多個產業領域是直接競爭對手。這三國的匯率走勢會相互影響,對台灣企業帶來複雜的挑戰。
匯率影響了材料、零組件購買的能力,也影響了出口報價的競爭力。通常匯率波動對低毛利的產業會產生最大的影響,若再加上競爭國的匯率貶值,整體產業就會出現更大的挑戰。
▋低毛利、產品同質性高的傳統產業,如扣件和塑膠製品,由於價格是唯一的競爭武器,對匯率波動極度敏感。台幣的微小升值或競爭國貨幣的貶值,都可能直接影響其生存。
▋高毛利、高技術門檻的產業,如半導體,因其產品具備獨佔性,對匯率的敏感度較低。這些企業能夠透過強大的議價能力,將匯率成本轉嫁給客戶,或利用其穩定的現金流來進行更積極的避險操作。
相反地,這些企業必須積極進行財務避險,並設法在產品或服務上創造獨特價值,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
匯率波動是全球化經濟的常態,企業無法置身事外。對於台灣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挑戰,更是轉型的契機。透過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善用避險工具,並將焦點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企業才能將匯率波動的風險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系列活動
《關稅最前線》從關稅匯率衝擊到營運轉機,省一塊就是賺一塊
2025/09/23(二)~2025/11/11(二) 14:00~17:00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